《乡土情》连载(四十四)
作者:张坚
六、故事杂谈
紫荆树的故事
隋朝时,礼泉有一户姓田的人家,老大田贞,老二田广,老三田庆,兄弟三人守着祖上留下的百余亩田地,勤勤恳恳、和和气气过日子。可是老二媳妇不贤慧,今天说老大当家肥了私房,明天说老三跟着吃了偏食,只有他老二是个傻瓜。那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老二媳妇跪在灶神面前默默祷告说:正月过罢年,老大命不全。清明上新坟,好把当家换。老二当了家,我把酒肉献。
正月过年,全家人仍然欢欢乐乐,当家的老大连个头疼脑热都没有,到了清明上坟时,兄弟三人仍旧一同烧纸添坟。这下可气坏了老二媳妇,她恶狠狠地抱怨灶神说,“我天天上灶做饭,供奉你,你连我一个清明上新坟的事儿都办不了,还算什么司命主?”说着说着,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提起拨火棍,把灶神打了个粉碎。
老大心里明白事情缘由,只得把老二老三叫到一起,共议分家事宜,其他家产都分清了,只有庭院里长了一只紫荆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兄弟三人议定,把紫荆树砍倒,分为三截。话音刚落,紫荆树立即花落叶垂,眼见死去。大哥田贞见后,大吃一惊,对两个兄弟说:“树木同株,当分即死,你我是兄弟,连树木都不如。”三人立即决定不再分家。其树应声叶茂,死而复生。
由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来,礼泉人听信田家紫荆树的故事,都在自己庭院里种植紫荆树,象征全家人团结礼让,和气生财,兄弟不弃。从此,这个普通的紫荆树就在礼泉人们的心目中名贵起来了。经过许多年人工栽培,也许是气候、土壤的关系,其他地方的紫荆“花罢叶始茂。”而醴泉的紫荆,一到清明,花叶并茂,一时成为奇闻。外地争相引进。明清礼泉县志记载“紫荆奕叶”成为醴泉一景。在一个时期,礼泉紫荆与洛阳牡丹、漳州水仙、亳州芍药到列入名贵的花木品种。香港回归祖国后,其区旗以紫荆花为标志,象征一国两制团结统一。
故事发生的地方,就在今天礼泉烽火镇孙家河村西土洞村东。村里有一处叫“打鼓台”的高地,就是当年田家打鼓通知家人吃饭的地方。《续编醴泉县志稿,杂记志》载:“邑东乡土洞村杨家,池旁有一石,立方形,高约四尺宽二尺,上镌像似人形,剥毁过甚,相传为田贞祭灶神”。秦腔传统剧目《紫荆树》,又名《打灶分家》,就是清初有人将“紫荆奕叶”与田贞三兄弟分家,二婆娘闹打灶神联系起来编成的喜剧,历清朝、民国,仍久演不衰。
注:此文择自《美丽礼泉》一书之中,增添最后一段文字。文中所讲的故事和传说的土洞村东围墙处,隋末唐初曾居住着一田姓大户300余口,打鼓开饭的故事相吻合,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产队在村东起壕、平整土地时,挖掘出有隋唐时期的砖瓦、铜镜、古币等遗物,还有田家井、窨子的遗迹。所以,将此文收载书中。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