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俊成
中国当代国画协会主席
画海洋燕鱼第一人
徽派花鸟画开创者
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画家吕俊成的作品《发财鱼》以其独特的民俗趣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了艺术圈与收藏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远不止于简单的图像呈现,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民间心理与消费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

一、视觉符号的直白叙事:吉祥寓意的当代转化
《发财鱼》的核心意象极为鲜明。画面中央,一条或数条体态丰腴、鳞片熠熠的生猛大鱼占据主导地位,其造型往往借鉴了中国传统年画中“年年有余”的符号,但在用色上更为大胆、艳丽,极具装饰性。鱼谐音“余”,直接指向“富贵有余”、“财富盈余”的原始诉求。
这种对财富的直接歌颂和热烈期盼,打破了文人画含蓄内敛的传统,展现出一种来自民间的、蓬勃的生命力和直白的欲望表达。

二、技法与风格:民间艺术语言的当代再创造
吕俊成的创作吸收了南方民间绘画、剪纸、刺绣的艺术养分。在《发财鱼》中,我们可以看到:。
强烈对比的色彩:大量使用红、金、绿等高饱和度色块,对比强烈,营造出喜庆、热闹乃至喧闹的视觉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节日气息。
夸张与变形的造型:鱼的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更加肥硕、灵动,超越了写实,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理想化的符号。
这种风格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将传统民间美术的语汇进行了当代转化,使其符合现代家庭的审美和装饰需求。

三、文化语境与时代情绪:一幅画的“出圈”逻辑
大众财富焦虑的心理慰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财富积累的渴望与不确定性并存。这样一幅寓意直白吉利的画作,被悬挂于家中或办公室,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和精神寄托,满足了人们对“好运”和“财气”的普遍心理需求。
“新民间”审美趣味的崛起: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带有本土和民间色彩的视觉元素重新获得青睐。《发财鱼》以其鲜明的中国身份和接地气的主题,契合了这股潮流。
艺术消费的大众化与符号化:艺术品的功能日益多元化,装饰性、社交性(如作为礼物)和象征性有时超越了其纯粹的艺术性。《发财鱼》作为一个清晰、吉利的文化符号,在其目标受众中实现了高效传播和价值认同。

吕俊成的《发财鱼》或许在学术上面临“俗”与“雅”的争议,但其价值恰恰在于它真诚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一部分最普遍的集体情绪和大众审美。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间旺盛的生命力、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以及在商业化浪潮中独特的生存智慧。吕俊成,海洋燕鱼的走红,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提醒我们,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高深的观念探索中,也存在于这种与最广泛民众的日常情感紧密相连的、热气腾腾的创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