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游记
李永水
8月3日,儿子带我们全家驱车百余里去了博山区池上镇被称之为“山东四大高山之一”的鲁山一游。经历了“寻美、探幽、历险、访古”的特色旅程,沐浴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美的享受,实乃不虚此行啊!

寻美。山青水碧,白云蓝天,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之美。在停车场放好车后,我们按导游图提示,先来到近处的“丛林魔网”“松云湖”景点,二者紧挨。所谓“丛林魔网”就是在偌大的丛林中用绳索织成“跳跳床”似的绳索网。魔网有2米多高,四周固定在树上,而且网的边缘吊扎着绳索秋千。魔床上,游客领孩子尽情跳跃玩耍。我环顾四周,没了坐的地方,索性坐在一幅秋千上悠悠飘荡,透过方格网眼看到儿媳妇带两个孙子在魔床上尽兴嬉戏。高兴处为他们抓拍几幅。哎!你还别说,隔网拍照还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朦胧别致,动感特强!在魔网北边有一乱石铺底、流水潺潺的涧溪,上面架设了两座绳索桥。胆小的人不敢上,只有胆子大些的人才敢手抓两边绳索颤颤悠悠、战战兢兢过得去。儿媳妇就在绳索桥上走了个来回,看得我们也提心吊胆,兴奋不已。

待儿媳妇攀绳索桥回来,我们前往近在咫尺的松云湖。松云湖,美其名曰:松云映湖。湖的四周松枝招展,与蓝天白云倒映水面,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往远处看,水波飘渺,一望无际。大有“水到无边天作岸”的诗情画意。我连连按动手机快门,把这一醉美的景色定格永恒。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只是绕湖半边,从湖中心古香古色的栈桥去得对岸,返回原路按导游图提示,穿越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黑松林,去到清幽神秘的“万石迷宫”探幽猎奇。
据“万石迷宫”前的石刻标牌介绍:万石迷宫其实是由无数巨大浑圆的“石蛋”堆积而成的石架洞。在地质学上叫“石蛋地貌”。像这样处于近千米高海拔位置大面积的石蛋地貌,在华北十分罕见。我们进得洞来,真是进了迷宫。刚进去幽深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而且越往前走越潮湿阴暗。弯弯曲曲,磕磕绊绊,有时得爬行而过,阴森森的让人不寒而栗。儿子、大孙子在前,儿媳妇领小孙子居中,我和老伴垫后。儿媳妇在照顾小孙子的同时,还不时回头叮嘱我们小心。这时,有回来的几个年轻人对我们说,前面太难走,太可怕了。儿子这回也对我说:“要不您和俺娘回去吧,返原路按导游图提示,从另一方向去驼禅寺,我们在那儿会合。”“出来就是探幽历险的。没有幽,没有险,还出来股子啥劲?”我反驳道。这时老伴扯了一下我的胳膊,悄悄说:“咱回去吧,回去吧!”没得商量,年轻人都回去了,不强求了。无奈,我与老伴原路返回。

出得迷宫门,我与老伴在一斑驳陈旧的木联椅坐下。我环顾四周,突然发现左边不远处的石壁前卧着一只野狼,目光炯炯窥视着我们,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石壁上的一幅画。我站起身走近一看,“真是高手啊,太逼真,太逼真了!”我连连赞叹道。
“爷爷,奶奶——。”突然听到是大孙子喊我们的声音。我转身一看,只见大孙子急匆匆走来对我们说:“爸爸让我领您们回去。过了那个地方才好看呢!”于是我赶忙给野狼拍照,跟着大孙子返回迷宫。待我们走完那段艰难处,而且感觉也不像刚才那样艰难了。果然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意境。从前面石蛋缝隙处透过的一束光线,使我们逐渐看清了四周的景况。这迷宫内原来是路路相通,洞洞相连,扑朔迷离,幽静而神奇。我们从石蛋间隙而入,又从凹凹不齐的石洞而出。这样攀攀爬爬,进进出出,不知攀爬过多少这样的关隘,才出得了迷宫。出口处,又一巨大的石蛋横空出世,悬在宫门上空,真有泰山压顶之感,惊出我一身冷汗。“好险,好险啊!”我惊叫道。“怕啥呢?这石蛋迷宫天造地设千亿万年了,牢固得很哟!”儿子说。是啊,真是鬼斧神工啊!若不亲临其境,还不知咋个后悔着呢!

如果说游万石迷宫是探幽的话,那么穿越鲁山“一线天”就是名副其实的历险了。我们出的万石迷宫,在前方一块比较平坦的山石处稍事休息。左边有一高而陡的巨石直刺天空,大孙子好动,手脚并用爬了上去,惹得小孙子连连叫嚷,非得让哥哥带他一块上去。我们只好把大孙子喊了下来。我往右边一瞧,有一箭头状指示牌:一线天。“走,咱再去一线天。”我招呼道。于是,我们紧走几步来到了一线天洞口。

一线天,说白了就是两山壁之间的隙缝,窄而高,且两侧直立状,仅上顶透着有一线那么宽的天光。我们沿着窄窄的石壁缝前行,两边的石壁凹处还淌着涓涓的溪流,一阵清冷透心凉。我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向前走,一边抬头向上望,生怕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不看不要紧,越看越怕,怕是两石壁突然合拢,然而又感到可笑,这不自己吓自己吗?虽然自己给自己壮胆,可借着一线天的天光,我突然看到前上方二、三十米的壁顶夹了几块巨石遥遥欲坠。这时我也不怎么怕了,还多出了几缕奇思怪想。头顶的巨石是天然生成的呢?还是人工从山顶硬“塞”上的呢?但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这次历险是值得的值,把多少年来从影视、画册上的“一线天”视觉感受变成了今天惊奇历险的亲身体验。
出了“一线天”,我们心清气爽,忘记了劳累。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走过成仙门,攀上回云岭,登上了鲁山极顶观云峰。峰顶立一石碑,上面铭刻“鲁山极顶”四个朱红大字,下面标注1108.3米字样。站在这鲁山极顶四周观望,远处层峦叠嶂,横岭侧峰,都在脚下了。真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高远和豪迈。

访古。我们此行的最后一景是驼禅寺。从观云峰下来,沿着龙脊似的山路向东前行,隐约望得见对面山头绿树掩映中的塔尖寺庙。从脚下到对面山顶,还需经过下山、过涧、攀登三步曲,而攀登的路很陡很陡,我有点胆怯了,担心自己刚支过架的心脏受不了。可别无出路啊!退又退不回去,自古华山一条道,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我暗暗下定决心。还好,陡峭的石阶路上安装着铁链,我手脚并用,不敢往上看,只低头看路,一步一步,步步登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终于登顶了。
通过导游图得知,驼禅寺由大雄宝殿、志公塔、志公庙三部分组成,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其大雄宝殿为罕见的石构“无梁殿”,全部由花岗岩雕砌而成。包括横梁、墙壁、门窗等,全部石料雕砌,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站在寺前观望,整个建筑古朴典雅,令人高山仰止之感。“为什么叫驼禅寺呢?”我问身旁一游客,他也答不上来。还是上网查一下吧!一查得知,原来寺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志公和尚用毛驴驮经至此而得名;另一说法因寺庙建于形似龙脊的山脉上,寓意“龙驮寺庙”。但不论哪种说法,都寄与人们如意吉祥的祝福和向往。然而令我不解的是,纵然两种说法都成立,那么驼禅寺的“驼”应该是驮东西的“驮”,怎么是骆驼的“驼”呢?“哎!其中的奥秘也有待以后查询考证了”我自言自语道。
鲁山一游在一天惊奇和感叹的意欲未尽中结束了。迎着火红火的夕阳,车子在不知拐了多少个“N”型和“u”型样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满山的阔叶林绿得让人眼是那样的清,心是那样的爽。夕阳的金晖在山坡上徘徊顾却,如同我此时的心境一样,不知道是留下来依恋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我回顾着一天的旅程,沉迷于鲁山森林公园那“春如梦,夏如翠,秋如画,冬如玉”的四季美景,我又一次陶醉了,陶醉了,不知不觉睡着了。梦见自己长上了翅膀,又飞回到了“松云湖”寻美,“万石迷宫”探幽,“一线天”历险,“驼禅寺”访古……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