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济南抗洪:
摄影师镜头下救灾的热血与担当
文、图:李保忠
1987年8月26日,一个夏天的普通时光,顷刻间,济南的天空仿佛被捅了个窟窿,大雨像断了线的珠子接连不断地倾盆而下,济南城被一场罕见的暴雨所笼罩。记忆里那场持续不断的暴雨,从清晨一直下到深夜。暴雨很快就在城市低洼处积聚成灾,让整个城市几乎都浸泡在了水中。

我所在的单位(山东化工厂)宿舍区紧邻小清河,地势偏低,由于小清河的水位不断上涨,最终就变成了一片汪洋。那时候的宿舍区大多是平房,洪水来势汹汹,很快就漫过了门槛。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浑浊的洪水悄无声息地漫进院子,先是没过脚踝,很快就涨到了膝盖。洪水一来,家家户户都遭了殃。一楼住户的家具漂在水面上,平房区更是水深及腰。楼上的住户纷纷打开家门,招呼着受灾的邻居们上楼暂避。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就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单位领导立即组织全体职工开展自救。在这场与洪水的搏斗中,我看到了最温暖人心的画面——单位的领导们带头组织抢险,年过半百的老职工挽起裤腿,一趟趟地帮邻居搬运家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组成人墙,用沙袋堵住不断涌入的洪水,大家挽起裤腿,肩并肩地搬运沙袋,传递物资,谁也没有怨言;女职工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抢险的同事们准备热饭热菜,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毅,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退缩。楼上没受灾的同事也主动把受灾的邻居接到家里住,住在上层的同事们纷纷伸出援手,主动帮助受灾的邻居转移物资、清理积水。


最让我感动的是,虽然水淹到了膝盖,但大伙儿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免费泳池”,有人把受灾现场戏谑为”水上乐园”。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沉重的抗灾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白天我们一起排水抢险,晚上轮流值班守护,硬是没让生产停下一分钟。

作为一名摄影人,空闲时我本能地抓起相机,一边参与抢险,一边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镜头里,我看到师傅们,一趟趟地帮邻居搬家具;看到工会的领导们对受灾职工们慰问之情,看到年轻职工小伙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用沙袋筑起防线。这精彩的抗洪抢险一瞬间,定格在黑白胶片镜头里的有浑身湿透却依然笑容满面的抢险队员,有齐心协力搬运物资的职工家属,还有站在齐膝深的水中指挥转移的领导------。这些画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我心潮澎湃。这些照片后来成了我们抗洪救灾的见证。当表彰会上受到表彰和嘉奖时,特别自豪能成为这个温暖集体的一员。

经过奋战,洪水终于退去。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的生产一刻也没有停歇。我拍摄的这些照片,镜头定格的这些瞬间:相互搀扶的身影、传递物资的双手、奋战一线的背影-----表彰会上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对受表彰和嘉奖者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个团结集体的礼赞。我突然明白,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损失,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如今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每当翻看那些泛黄的照片,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些泡在水里的日子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忆,那些在洪水中闪耀的团结、友爱和担当,早已融入我们这个集体的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时代记录者,我很庆幸用镜头留住了这些珍贵的记忆,它让我懂得,再大的风雨也浇不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只要我们心连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份同舟共济的情谊,比任何奖状都更值得珍藏。

撰文、图片:李保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