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标课堂》一书,35条教师素养如清泉般浸润心田,让我在教育迷雾中窥见清晰方向。作为深耕小学数学课堂十余年的教师,我曾以为“讲清算理、练熟算法”便是数学教学的全部,直到这些素养条目叩击心扉——原来教育的真谛,在于以“人”为本的温度与智慧。
从“教书”到“育人”:课堂视角的颠覆性转变
素养中“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等理念,直指我过往教学的痼疾。曾几何时,我沉迷于“完美板书”与“流畅讲解”,却忽视了学生茫然的眼神。去年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后排小杰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分子在分母上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我惊觉,全班近1/3学生对分数符号的意义存在困惑。若按既往“灌输模式”,他们将带着误解机械刷题;而采用素养倡导的“差异化教育”,故事或许会不同:为学困生准备“蛋糕模型”实物操作,让中等生用画图表征分数,鼓励优等生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联——正如第2条素养所言,教育不是“一刀切”的模具,而是帮助每颗种子找到专属生长轨迹的过程。
用“情境”点燃“思维”:数学课堂的温度重构
第11条“营造教学情境”让我深刻反思:数学课难道只能是“公式+习题”的冰冷世界?备课“位置与方向”时,我尝试将教室模拟成“校园地图”,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用方位词描述路线;讲解“统计与概率”时,结合“班级最受欢迎零食评选”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完整过程。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分享调查发现时,我终于明白:数学本就源于生活,情境是唤醒兴趣的密钥,而教师要做的,正是如素养第19条所述,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以“成长”超越“分数”:评价维度的破与立
第25条“多元化评价”如惊雷震醒我:我是否曾用分数将学生“钉”在标签上?小雨曾是典型例证——数学成绩长期落后的她,在《对称图形》单元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想象力,用剪纸创作出精巧的对称图案。若按传统评价,她仍是“差生”;但若如素养所倡,关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她的创意便值得被看见。如今,我的作业本增设了“进步之星”“思维创意奖”等栏目,因为教育不是筛选产品的流水线,而是帮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芒的花园。
站在三标课堂的镜前自省,方知教师素养的修炼是永无止境的旅程。未来,我愿做数学课堂的“摆渡人”——以专业素养为舟,以人文关怀为桨,载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作者:李欢喜(德州市东七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李欢喜老师的文章以《三标课堂》为镜,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深入反思教师素养与教学重构,视角真切。从课堂视角转变、情境教学重构到评价维度革新,层层递进,用“分数教学”“位置与方向”等案例具象化理论,凸显从“教书”到“育人”的思考。文字质朴有力,将专业反思与教育温度融合,结尾“摆渡人”的比喻升华主题,是一篇扎根实践、富有洞见的教学札记。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