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却也更多受到社会化影响。我对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常有困惑:怎样才能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并内化?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如何让他们都能获得发展?《三标课堂》中“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理念,给了我一些启发。
一、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数学课堂往往陷入“知识灌输”的窠臼,强调公式记忆与机械练习,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三标课堂明确提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乃导育,非灌输也”。这提醒我们,数学教学首先应回归“人本”,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与个体差异。例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不应急于给出定义,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折纸、分物等实际操作,自主发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这种“导育”方式,远比直接告知答案更深刻。
二、丝丝入心的“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指的是“体、情、智、创、和”的共同发展。数学课堂不仅是智育的阵地,更应融合其他四育。比如,通过小组合作解题培养学生的“情”(规则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创”(创新与实践能力);通过“小老师”机制,让学生轮流讲解题目,锻炼其表达与领导力。这种全方位的滋养,才是数学教育应有的样子。
三、“让快乐成为人生的第一习惯”
乐学,对数学教学尤为重要。数学常被学生视为枯燥、困难的学科,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快乐?我认为关键在于“简约”与“高快”。教学设计应简单而开放,比如用“数独游戏”训练逻辑思维,用“购物情景”模拟小数计算,让学习变得有趣又高效。同时,通过即时激励与赏识,让学生在每个小进步中收获成就感,进而激发内在动力。
四、自己就是好老师
“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教自学。”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习课采用“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形式,由学生自主梳理单元内容;解决问题时,鼓励他们尝试多种方法并选择最优解。教师的角色应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调动者”,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我特别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学科老师”的观点。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常能提出意想不到的解题思路,甚至比教师的方法更巧妙。因此,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相互学习,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创造力。
总之,“三标课堂”的内核与理念为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启示: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主线、以快乐为底色、以创造为目标,是一个导育的过程。未来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理念,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生命场域”。
作者:崔艳霞(德州市东七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崔艳霞老师的文章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为纲,从“独特性”“新五育并举”“乐学”“自育”四维度,探讨小学数学课堂重塑路径。结合“分数教学”“数独游戏”等实例,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文字平实却富有思考,既点出传统教学弊端,又给出具体改进方向,结尾“生命场域”的定位升华主题,展现了对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兼具实践价值与启发性。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