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华 朗诵:杨建松
《铁军亭赋》原文
红色乡土,史乘留芬;英灵壮烈,浩气长存。新四军铁血洪流,旌旗远飏;侏儒山战役遗址,薪火高擎。傅家山上,一门忠烈,披肝沥胆以绍箕裘;铁军亭中,千秋义勇,超尘拔俗而蔚家邦。大梁八柱,镇陵谷以定气脉;飞檐两重,接日月而拱穹苍。勒石刻碑,镌千位铁军之英名;荡气回肠,颂百代社稷之忠良。霞举云蒸,长风浩浩;波翻浪涌,大流汤汤。看龙车凤辇,驰汉沙沪蓉之通衢;忆碧血丹心,铸白湖汉水之沧桑。
忆昔国难方殷,日伪横猖;铁军奋起,虎啸鹰扬。东眺汉阳,南襟长江;北带襄河,西扼沔阳。王师问罪,拯黎庶于水火;圣主吊民,迓(yà)箪dān壶于道途。李先念羽扇纶巾,运筹帷幄,古柞(zuò)系战马;张执一儒襟风流,指挥若定,危崖设虎帐。湛卢横霄汉,一剑荡乾坤之翳;太阿映日月,千锋靖山河之妖。傅玉和智取口令,出奇兵擒汪妾于温梦;汈汊湖巧布迷阵,令伪军丧魂魄于水乡。初战告捷,将士磨拳而跃跃;草木皆兵,日伪望风以惶惶。
观夫再合锐旅,兵锋所指,风驰电掣,不及掩耳。侏儒山、东至山,电驰而霆击;将军岭、南河渡,迎刃以霜摧。赳赳铁军,势若破竹;乘胜逐北,横扫孽枭。汪贼缓兵,遣使乞和;张公运策,施计反间。俄而铁军再奋,长驱赴机。兵分两翼,卷周帮、何帮之凶徒;剑合一隅,歼西流、蜈蚣之魑魅。夺兵工厂之械库,俘军乐队之熊罴。终焚王家场,烈焰卷残倭;追蹑三羊头,缚酋悬祭旗。是役也,转战两月,以智伐谋,以寡敌众,全歼日伪。壮绩与平型关、百团同镌军史;殊勋为太平洋、长沙会战提振军心。若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似长虹贯日,溢彩流辉。
嗟夫!傅家山高,气凌九霄;铁军亭美,泽润九皋。胜迹萃于江汉,龙潜大泽,虎踞高岗,鹿隐幽寨;忠义兴于故园,稻盈外垸 ,鱼跃白湖,棉铺沃畴。放眼晴岚,地迥天回,抗战烽烟归旷野;举杯邀友,文承薪继,麾军史海读春秋。傅氏精英,秉烛传薪,三摘全国文明之桂冠;铁军血脉,光前裕后,永播炎黄贵胄之嘉声。吾辈登临,神怡心旷,慨当以慷,爰勒斯铭。
2025年8月于侏儒山
《铁军亭赋》白话文翻译
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故土,在史册上留下了芬芳的篇章;英烈们的事迹壮烈激昂,他们的浩然正气永远留存世间。新四军如一股铁血洪流,旗帜在远方飘扬;侏儒山战役的遗址旁,革命的火种始终高高举起。
在傅家山上,傅氏一族满门忠烈,怀着赤诚之心、竭尽忠诚继承先辈的爱国事业与革命精神;铁军亭中,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正义与勇气,这种超越世俗、品格高尚的精神,让国家和家乡更加繁荣兴旺。亭子的八根粗大立柱,如同大梁般稳固地镇守着这片土地的山川河谷,稳定住这里的气韵脉络;两层飞翘的屋檐,承接日月之光,环绕着高远的天空。石碑上雕刻着文字,记录下上千位新四军英烈的名字;这些事迹令人心潮澎湃、情感激荡,歌颂着世世代代守护国家的忠臣良将。朝霞升腾、云雾弥漫,广阔的天地间长风呼啸;江河里波涛翻滚,浩大的水流奔腾不息。如今看那如龙凤牵引般的车辆,在汉阳、武汉、上海、成都的通途大道上飞驰;回忆往昔,英烈们用鲜血与赤诚,铸就了白湖、汉水一带的沧桑历史。
回想当年,国家正深陷危难,日本侵略者与伪军横行霸道、嚣张跋扈;新四军挺身而出、奋勇崛起,如同猛虎咆哮、雄鹰展翅般英勇无畏。(新四军驻守的这片土地)向东眺望是汉阳,向南连接着长江,向北以襄河为带,向西扼守着沔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正义的军队讨伐罪恶的敌人,将百姓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拯救出来;(如同圣明君主安抚百姓)沿途的百姓们也捧着饭食、提着水壶,在道路旁迎接自己的军队。
李先念将军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在军帐中谋划战略、指挥全局,曾在古老的柞树下拴过战马;张执一先生身着儒衫、气度文雅,却能沉着冷静地指挥作战,在险要的山崖边设置军帐。他们手中的兵器如同湛卢剑直插云霄,一剑扫除天地间的黑暗;又似太阿剑映照日月,无数锋利的兵器平定了山河间的妖魔(指日伪军)。傅玉和巧施计谋获取敌人的口令,派出奇兵在敌人熟睡时活捉了汪精卫的妾室;在汈汊湖巧妙布置迷阵,让伪军在水乡里吓得魂飞魄散。第一次战斗就取得胜利,将士们摩拳擦掌,斗志昂扬;敌人则陷入 “草木皆兵” 的恐慌,一听到新四军的消息就惶恐不安、仓皇逃窜。
再看后来,新四军整合精锐部队,军队的锋芒所向之处,行动快如闪电、迅如惊雷,让敌人来不及防备。在侏儒山、东至山等地,军队像雷电般迅猛出击;在将军岭、南河渡一带,面对敌人如同用利刃破冰般轻松攻破。英勇的新四军,势头如同劈竹子一样毫无阻碍;他们乘胜追击溃败的敌人,横扫那些作恶的匪首与侵略者。汪精卫的伪军试图拖延时间、假意派使者求和;张执一先生识破计谋,施展反间计瓦解敌人。不久后,新四军再次奋勇进军,抓住战机长驱直入。军队兵分两路,围剿了周帮、何帮的凶恶匪徒;又在一处集中兵力,歼灭了西流河、蜈蚣岭的敌人。还攻占了敌人的兵工厂仓库,俘虏了敌军军乐队的爪牙。最后焚烧了王家场,熊熊烈火卷走了残余的日军;追击敌人到三羊头,活捉了敌军首领,将其斩首后悬挂起来,用以祭奠牺牲的将士。
这场战役,持续转战了两个月,新四军凭借智慧对抗敌人的阴谋,以较少的兵力对抗众多的敌人,最终彻底歼灭了日伪军。这场辉煌的战绩,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一同被镌刻在军队的史册上;这特殊的功勋,也为太平洋战场、长沙会战提振了军民的士气。它如同洪亮的钟鼓之声,唤醒麻木的世人;又像横贯天空的长虹,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啊!傅家山高耸挺拔,气势直冲云霄;铁军亭壮美庄严,恩泽遍及广阔的原野。这片江汉大地汇聚着英雄的遗迹,仿佛蛟龙潜藏在大湖之中,猛虎盘踞在高岗之上,小鹿隐没在幽静的山寨里;故乡处处洋溢着忠诚正义的气息,田埂外的垸田中稻谷满仓,白湖里鱼儿跳跃,肥沃的田野上铺满了棉花。
放眼望去,雨后初晴时山间的雾气缭绕,大地辽阔、天空高远,当年抗战的烽火早已消散在旷野之中;举起酒杯邀请友人,我们继承着革命的薪火与文化的传承,在记载军队历史的典籍中研读往昔的岁月。傅氏家族的优秀儿女,如同手持火炬传递薪火般传承精神,三次荣获 “全国文明” 的光荣称号;新四军的红色血脉,光耀前世、造福后代,永远传播着炎黄子孙的美好声誉。我们这些后辈登上此处,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不禁感慨激昂,于是写下这篇铭文来纪念。
2025 年 8 月于侏儒山
《铁军亭赋》词语注释
史乘:“乘”(shèng),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后泛指一般史书、史册,文中指记载历史的典籍,体现红色乡土的历史厚重感。
留芬:留下芬芳的痕迹,这里指英烈事迹、革命精神在历史中留下美好的、值得传承的印记,凸显其深远影响。
浩气长存:浩然正气永远存在。“浩气” 指刚正、崇高的精神,文中用于赞颂新四军英烈的正义之气永不消逝。
铁血洪流:“铁血” 原指用武力解决问题,后常用来形容顽强、英勇的精神;“洪流” 指浩大的水流,比喻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力量。文中指新四军凭借顽强斗志形成的强大军队力量。
旌旗远飏:“旌旗” 指旗帜,特指军队的旗帜;“远飏” 指向远方飘扬。描绘出新四军旗帜在广阔天地间飘扬,展现军队的壮阔气势与深远影响。
薪火高擎:“薪火” 比喻传承不绝的火种、精神;“高擎” 指高高举起。文中指侏儒山战役遗址处,革命精神如同火种被后人高高举起,代代传承。
傅家山:位于侏儒山战役遗址附近,是赋文中提及的 “一门忠烈” 傅氏家族相关的地理地点,承载着当地革命历史记忆。
一门忠烈:指一个家族中多人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牺牲,全部展现出忠诚、壮烈的品格,文中特指傅氏家族的爱国奉献精神。
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文中体现傅氏家族对国家、革命事业毫无保留的赤诚与忠心。
绍箕裘:“绍” 指继承,“箕裘” 原指簸箕和皮袍,比喻祖先的事业。“绍箕裘” 即继承先辈的事业、精神,文中指傅氏家族继承先辈的爱国传统。
超尘拔俗:超出尘世,脱离凡俗,形容品格、精神高尚,不同凡响。文中赞美铁军精神超越一般世俗观念,具有崇高的价值。
蔚家邦:“蔚” 有使…… 繁荣、兴盛之意;“家邦” 指国家、家乡。意为使国家和家乡更加繁荣兴旺,体现铁军精神对家国发展的积极作用。
大梁八柱:“大梁” 指房屋的主梁,比喻重要的支撑力量;“八柱” 原指古代神话中支撑天的八根柱子,后泛指稳固的支撑。文中指铁军亭的八根立柱如同主梁和支柱般稳固,也暗喻英烈精神是国家、地方的重要精神支撑。
陵谷:指山丘和河谷,代指山川大地、自然地貌,文中指铁军亭所在的地域环境。
气脉:原指人体的气血运行脉络,后也指山川大地的灵气、运势,文中指当地的自然气韵与历史文脉。
飞檐两重:“飞檐” 指中国传统建筑中向上翘起的屋檐,具有独特的建筑美感;“两重” 指两层。描述铁军亭的建筑结构,体现其庄重美观的特点。
穹苍:即天空、苍天,文中指高远的天空,通过 “接日月而拱穹苍” 凸显铁军亭的宏伟气势。
勒石刻碑:“勒” 指雕刻,在石头上雕刻文字并立起石碑,文中指将铁军英烈的名字雕刻在石碑上,以作纪念。
镌(juān):雕刻,与 “勒” 含义相近,文中 “镌千位铁军之英名” 即雕刻上千位新四军英烈的名字。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使人内心激荡,情感久久不能平静。文中指赞颂英烈的文字和事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社稷:“社” 指土神,“稷” 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用 “社稷” 代指国家,文中 “百代社稷之忠良” 即世世代代守护国家的忠臣良将。
霞举云蒸:“霞举” 指朝霞升起、升腾;“云蒸” 指云雾蒸腾。描绘出清晨或雨后天空中朝霞与云雾交织的壮丽景象,烘托出庄严、开阔的氛围。
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流浩大、奔腾不息的样子,文中 “大流汤汤” 指江河水流壮阔,也暗喻革命精神如江河般绵延不绝。
龙车凤辇:原指古代帝王、后妃乘坐的装饰有龙凤图案的华丽车辆,文中泛指现代装饰精美、行驶顺畅的车辆,体现当下交通的便捷与时代的发展。
汉沙沪蓉:“汉” 指武汉(旧称汉阳、汉口等地,常以 “汉” 代指),“沙” 指长沙,“沪” 指上海,“蓉” 指成都,代指连接武汉、长沙、上海、成都的交通线路,文中 “汉沙沪蓉之通衢” 即这些城市间的交通要道。
通衢(qú):指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要道,文中指连接多地的重要公路或铁路。
碧血丹心:“碧血” 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丹心” 指赤诚的心。文中指新四军英烈用鲜血与赤诚之心铸就历史,体现其爱国情怀。
沧桑:“沧海桑田” 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巨大,文中指白湖、汉水一带历经历史变迁,见证了革命岁月的厚重。
国难方殷:“国难” 指国家遭受的危难,特指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危难;“殷”(yīn)指深重、紧迫。意为国家正处于深重的危难之中,描绘抗战时期的危急局势。
日伪: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傀儡政权(如汪精卫伪政权)的军队、人员,文中 “日伪横猖” 即日本侵略者与伪军横行霸道。
横猖:“横” 指蛮横、残暴;“猖” 指嚣张、猖狂。形容日伪军行为残暴、气焰嚣张的样子。
虎啸鹰扬:“虎啸” 指老虎咆哮,形容气势威猛;“鹰扬” 指雄鹰展翅翱翔,比喻奋发有为、英勇无畏。文中形容新四军奋起反抗时的英勇气势。
襟、带、扼:均为地理方位描述的动词,“襟” 指像衣襟一样连接(多形容南方与某地相邻),“带” 指像衣带一样环绕(多形容北方与某地相邻),“扼” 指扼守、控制(多形容战略要地)。文中用于说明新四军驻守地域的重要地理位置。
襄河:即汉江的支流,位于湖北境内,是当地重要的河流,文中指以襄河为地理界限的区域。
沔阳(miǎn yáng):古地名,今指湖北仙桃市一带,是侏儒山战役涉及的重要地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王师:原指古代帝王的军队,后泛指正义的军队,文中特指新四军这支抗击日伪的正义之师。
问罪:指出对方的罪过并加以讨伐,文中 “王师问罪” 即新四军对作恶的日伪军进行讨伐。
黎庶:指百姓、民众,“拯黎庶于水火” 即把百姓从苦难的处境中拯救出来。
水火:比喻极困苦的处境,“于水火” 即处于灾难、苦难之中,文中指百姓在日伪压迫下的悲惨生活。
圣主吊民:“圣主” 原指贤明的君主,文中是对正义力量(暗指领导下的抗日队伍)的敬称;“吊民” 指慰问、安抚百姓。整体意为正义的领导力量安抚受苦的百姓,体现军民同心。
迓(yà):迎接,文中 “迓箪壶于道途” 即百姓在道路旁迎接(军队),并献上饭食与茶水。
箪壶(dān hú):“箪” 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壶” 指盛水的器具,“箪壶” 代指饭食和茶水,文中指百姓用食物迎接自己的军队,体现军民鱼水情。
李先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等职,在侏儒山战役等抗日斗争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文中赞扬其军事才能与指挥智慧。
羽扇纶巾(guān jīn):原指古代谋士、儒将的装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后常用来形容人从容儒雅、有谋略的样子,文中用于描绘李先念将军指挥作战时的镇定与文雅气度。
运筹帷幄(wéi wò):“运筹” 指制定策略、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队的帐幕。意为在军帐中谋划战略,指挥全局,形容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或谋划才能,文中指李先念将军在后方谋划作战方案。
古柞(zuò):“柞” 指柞树(一种落叶乔木),“古柞” 即古老的柞树,文中指李先念将军曾在古老的柞树下拴战马,体现战争岁月的历史印记。
张执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抗日战争时期在鄂豫边区参与领导抗日斗争,曾任新四军相关部队领导职务,文中赞颂其指挥作战的才能与儒雅气质。
儒襟风流:“儒襟” 指儒者的胸襟、气度;“风流” 指有才华、有风度。形容人兼具文人的儒雅与名士的风度,文中指张执一先生虽有文人气质,却能从容指挥作战。
指挥若定:形容指挥作战或处理事务时沉着冷静、果断坚决,不慌乱,文中体现张执一先生的军事指挥能力。
虎帐:原指古代将军的军帐(因老虎象征威猛,故称),文中指张执一先生在险要山崖边设置的军帐,用于指挥作战。
湛卢(zhàn lú):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欧冶子所铸,以锋利、正义闻名,文中代指新四军将士使用的锋利兵器,也暗喻正义的力量。
霄汉:指天空、高空,“横霄汉” 即直插高空,形容兵器的气势或力量的强大。
翳(yì):原指遮蔽、遮盖,文中 “乾坤之翳” 比喻天地间的黑暗势力(即日伪军),“一剑荡乾坤之翳” 即凭借正义力量扫除黑暗。
太阿(tài ē):古代名剑,与湛卢同为春秋时期名剑,象征强大的力量与正义,文中与 “湛卢” 呼应,强调新四军兵器的锋利与抗击敌人的决心。
靖(jìng):平定、安定,“靖山河之妖” 即平定山河间的妖魔(代指日伪军),恢复国家的安宁。
傅玉和:侏儒山战役中的新四军英烈,曾巧施计谋获取敌人情报、打击日伪军,文中记载其 “智取口令”“擒汪妾” 等英勇事迹。
汪妾:“汪” 指汪精卫(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的汉奸,组建伪政权),“妾” 指其妾室,文中指傅玉和活捉汪精卫妾室的事迹,体现其作战智慧。
温梦:温暖的梦乡,指安稳熟睡的状态,“擒汪妾于温梦” 即在敌人熟睡时将其活捉,凸显作战的突然性与灵活性。
汈汊湖(diāo chà hú):位于湖北汉川境内,是江汉平原的重要湖泊,侏儒山战役期间,新四军曾在此利用水乡地形布置战术打击敌人,文中指此处的战斗场景。
迷阵:即迷魂阵,指使人迷惑、难以辨别方向或突破的阵法、布局,文中指新四军在汈汊湖利用水乡复杂地形设置的战术布局,用以迷惑、打击敌人。
丧魂魄:指吓得失去魂魄,形容极度恐惧,文中 “令伪军丧魂魄于水乡” 即让伪军在水乡战场中极度恐慌,丧失战斗力。
初战告捷:第一次战斗就取得胜利,“告捷” 指获得胜利,文中指新四军在侏儒山战役初期的战斗中取得成功,提振士气。
磨拳跃跃:“磨拳” 指摩擦拳头,准备行动;“跃跃” 指急切地想要行动的样子。形容将士们斗志昂扬、准备继续战斗的状态。
草木皆兵:源自淝水之战的典故,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文中指日伪军因恐惧而产生的多疑、恐慌心理。
望风惶惶:“望风” 指听到风声、看到动静;“惶惶” 指恐惧不安的样子。形容日伪军一听到新四军的消息就极度恐慌,文中体现敌人对新四军的畏惧。
再合锐旅:“再” 指再次、后来;“合” 指整合、集合;“锐旅” 指精锐的军队。意为后来新四军再次整合精锐部队,准备发起新的进攻。
兵锋所指:“兵锋” 指军队的锋芒、战斗力;“所指” 指指向的方向。指军队战斗力指向的地方,即军队进攻的目标,文中体现新四军的进攻方向明确、气势强劲。
风驰电掣:形容速度极快,像刮风、闪电一样,文中指新四军进军速度迅猛,让敌人来不及防备。
不及掩耳:“迅雷不及掩耳” 的略语,指速度极快,来不及遮掩耳朵,比喻事情突然发生,使人来不及防备,文中与 “风驰电掣” 呼应,强调进攻的突然性。
电驰霆击:“电驰” 指像闪电一样奔驰;“霆击” 指像惊雷一样打击,形容进攻速度快、力量猛,文中指新四军在侏儒山、东至山等地的进攻迅猛有力。
迎刃霜摧:“迎刃” 指迎着刀刃,比喻轻松应对;“霜摧” 指像寒霜摧毁草木一样,形容打击有力、毫不费力。文中指新四军在将军岭、南河渡等地轻松攻破敌人防线,打击敌人如同寒霜摧折草木般容易。
赳赳(jiū jiū):形容威武、雄壮的样子,“赳赳铁军” 即威武雄壮的新四军,体现军队的气势。
势若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文中指新四军进攻势头迅猛,敌人难以抵挡。
乘胜逐北:“乘胜” 指趁着胜利的势头;“逐北” 指追击溃败的敌人(“北” 指战败逃跑的军队)。文中指新四军趁着胜利的势头追击溃败的日伪军。
孽枭(niè xiāo):“孽” 指邪恶、罪恶;“枭” 指凶猛的鸟,比喻凶恶的人,文中代指作恶的日伪军头目、匪徒,“横扫孽枭” 即彻底扫除凶恶的敌人。
汪贼:“汪” 指汪精卫,“贼” 指汉奸、卖国贼,是对汪精卫及其伪政权的贬称,文中指汪精卫伪政权的军队。
缓兵:指拖延时间、暂缓进攻的计谋,“汪贼缓兵” 即汪精卫伪政权试图用拖延时间的办法应对新四军的进攻。
遣使乞和:“遣使” 指派遣使者;“乞和” 指请求讲和、投降,文中指日伪军假意派遣使者请求讲和,实则企图拖延时间。
运策:指运用计谋、策划策略,文中 “张公运策” 即张执一先生运用计谋应对敌人的求和阴谋。
反间(jiàn):指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使敌人互相猜忌、离散,从而削弱敌人力量的计谋,文中 “施计反间” 即张执一先生施展反间计瓦解日伪军。
俄而:不久、一会儿,形容时间短暂,文中指反间计实施后不久,新四军就再次发起进攻。
长驱赴机:“长驱” 指长途进军,毫无阻碍;“赴机” 指抓住战机。意为新四军长途进军,迅速抓住作战时机发起进攻,体现其作战的果断与迅速。
兵分两翼:指将军队分成左右两支部队,从不同方向进攻,是古代及近代战争中常用的战术,文中指新四军采用分兵战术围剿敌人。
周帮、何帮:侏儒山战役中,日伪军控制的地方势力或据点名称,文中指新四军围剿的这两处敌人聚集点。
凶徒:指凶狠残暴的人,文中代指周帮、何帮等地的日伪军匪徒。
剑合一隅:“剑合” 指兵力集中;“一隅” 指一个地方、一处区域。意为将分散的兵力集中到某一区域,形成合力打击敌人,与 “兵分两翼” 形成战术上的配合。
西流、蜈蚣:“西流” 指西流河(位于湖北仙桃等地,是侏儒山战役的战场之一),“蜈蚣” 指蜈蚣岭(当地地名,为敌人据点),文中指新四军歼灭这两处敌人的战斗。
魑魅(chī mèi):原指古代传说中的山林妖怪,后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文中代指西流河、蜈蚣岭等地的日伪军,与 “凶徒”“孽枭” 含义相近。
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的工厂,文中指日伪军控制的武器生产与储存基地,“夺兵工厂之械库” 即攻占敌人的兵工厂仓库,获取武器装备。
械库:储存武器、器械的仓库,文中指兵工厂内储存武器的地方。
军乐队:军队中负责演奏音乐(用于鼓舞士气、仪式等)的队伍,文中 “军乐队之熊罴” 指日伪军军乐队中的成员(“熊罴” 比喻凶暴的人,含贬义),体现对敌人的蔑视。
熊罴(xióng pí):熊和罴(一种类似熊的野兽),比喻凶猛、残暴的人,文中用于形容日伪军成员的凶恶。
王家场:侏儒山战役中的日伪军据点名称,文中 “终焚王家场” 指新四军最终焚烧了这处敌人据点,彻底摧毁敌人的盘踞地。
残倭(wō):“残” 指残余的;“倭” 指日本侵略者(含贬义),“残倭” 即残余的日本侵略者,文中指王家场据点中剩余的日军。
追蹑(niè):追踪、追赶,“追蹑三羊头” 即追踪敌人到三羊头(当地地名,为敌人逃跑后的聚集点)。
三羊头:侏儒山战役后期,敌人逃跑后聚集的地名,文中指新四军追击敌人至此处并活捉敌军首领。
缚酋悬祭旗:“缚” 指捆绑;“酋” 指敌军首领;“悬” 指悬挂;“祭旗” 指古代战争中,出征前或胜利后用敌人的首级祭祀旗帜,以鼓舞士气或祭奠牺牲将士。文中指新四军活捉敌军首领后,将其斩首悬挂,用以祭奠牺牲的战友,体现战斗的胜利与对英烈的缅怀。
是役也:“是役” 指这场战役;“也” 为文言句末语气词,无实义。用于引起对侏儒山战役的总结,意为 “这场战役啊”。
以智伐谋:“以智” 指凭借智慧;“伐谋” 指对抗、战胜敌人的计谋(源自《孙子兵法》“上兵伐谋”)。文中指新四军凭借智慧应对并战胜日伪军的阴谋诡计,而非单纯依靠武力。
以寡敌众:“以” 指用、凭借;“寡” 指少(指兵力少);“敌” 指对抗;“众” 指多(指敌人兵力多)。意为新四军用较少的兵力对抗数量众多的敌人,体现其作战的英勇与智慧。
全歼:指全部歼灭,没有遗漏,文中 “全歼日伪” 即彻底歼灭所有参与战役的日伪军,体现战役的彻底胜利。
壮绩:指壮丽、辉煌的业绩,文中 “壮绩与平型关、百团同镌军史” 即侏儒山战役的辉煌业绩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一同被载入军队史册。
平型关:指平型关大捷(1937 年 9 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文中将其与侏儒山战役并列,凸显后者的历史地位。
百团:指百团大战(1940 年 8 月 - 12 月,八路军发动的大规模破袭战,参战部队达 105 个团),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重要战役,文中以此衬托侏儒山战役的重大意义。
殊勋:指特殊、卓越的功勋,文中 “殊勋为太平洋、长沙会战提振军心” 即侏儒山战役的卓越功勋,为太平洋战场(二战中反法西斯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和长沙会战(国民党军队在长沙抗击日军的战役)中的军民提振了士气。
太平洋:指太平洋战场,二战期间,美、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在太平洋地区与日本展开的一系列战役,文中指侏儒山战役的胜利对太平洋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也有积极影响。
长沙会战: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湖南长沙地区与日军进行的四次大规模会战(1939-1944 年),是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文中指侏儒山战役的胜利为长沙会战中的军民增强了信心。
黄钟大吕:“黄钟”“大吕” 均为古代音律中的乐调(黄钟为宫调,大吕为商调),后泛指音调洪亮、庄严的音乐,也比喻言辞或文章庄重、有力,文中指侏儒山战役的事迹如同洪亮的乐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振聋发聩(kuì):“振” 指振动;“聋” 指耳聋的人;“发聩” 指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比喻用语言、文章唤醒麻木的人,文中指战役事迹唤醒世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长虹贯日:指长长的彩虹横贯太阳,是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象,常用来比喻正义的行为或辉煌的成就,文中指侏儒山战役的功勋如同长虹横贯太阳般壮丽,闪耀着光辉。
溢彩流辉:“溢彩” 指色彩溢出、绽放;“流辉” 指光辉流动。形容光彩绚丽、闪耀夺目的样子,文中指战役的功勋如同光彩般绚烂,永载史册。
嗟夫(jiē fú):文言叹词,相当于 “啊”“唉”,用于抒发感慨之情,文中以此引出对傅家山、铁军亭及革命精神的赞颂。
气凌九霄:“气” 指气势、气韵;“凌” 指超越、凌驾;“九霄” 指天空的最高处(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霄” 即最高层)。形容傅家山的气势宏伟,直冲高空,也暗喻革命精神的崇高。
泽润九皋(gāo):“泽润” 指恩泽滋润;“九皋” 指深远的沼泽,也泛指广阔的原野、大地。文中指铁军亭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如同恩泽般滋润着广阔的大地,惠及后人。
胜迹:指有名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古迹或遗迹,文中 “胜迹萃于江汉” 即江汉地区汇聚着众多革命遗迹(如侏儒山战役遗址、铁军亭等)。
萃(cuì):聚集、汇集,文中指革命遗迹在江汉地区集中分布。
江汉:指江汉平原(位于湖北中南部,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是侏儒山战役的发生地,文中代指这一区域。
龙潜、虎踞、鹿隐:均为比喻性表述,“龙潜” 指蛟龙潜藏(象征英雄暂隐或革命力量的潜藏),“虎踞” 指猛虎盘踞(象征战略要地的稳固或英雄的镇守),“鹿隐” 指小鹿隐没(象征和平环境下的安宁),文中通过这些意象描绘江汉地区的历史底蕴与当下的安宁景象,也暗喻革命精神的潜藏与传承。
大泽:指广阔的湖泊、沼泽,文中指江汉地区的湖泊(如汈汊湖、白湖等),是 “龙潜” 的场所。
幽寨:“幽” 指幽静、偏僻;“寨” 指山寨、村庄,文中指偏僻幽静的村庄或山寨,是 “鹿隐” 的地方。
忠义:指忠诚与正义,文中 “忠义兴于故园” 即忠诚正义的精神在故乡(江汉地区)兴起并传承。
故园:指故乡、家乡,文中特指江汉地区这片革命故土。
稻盈外垸(yuàn):“稻” 指稻谷;“盈” 指充满、满溢;“外垸” 指江汉平原地区围绕湖泊、河流修建的堤坝外的农田(“垸” 是当地特有的农业水利设施,用于防洪、围田)。文中指外垸的农田里稻谷丰收,充满田野,体现故乡的富饶与安宁。
沃畴(chóu):“沃” 指肥沃;“畴” 指田地,“沃畴” 即肥沃的田野,文中 “棉铺沃畴” 指肥沃的田野上种满棉花,如同铺满大地,展现故乡的农业丰收景象。
晴岚(lán):指雨后初晴时山间的雾气,“放眼晴岚” 即放眼望去,雨后初晴的山间雾气缭绕,描绘出故乡清新、开阔的自然风光。
地迥天回(jiǒng):“地迥” 指大地辽阔、遥远;“天回” 指天空高远、辽阔。形容天地广阔、视野开阔的景象,文中指站在铁军亭远眺,天地辽阔,令人心旷神怡。
烽烟:原指古代边境报警的烽火,后泛指战争,文中 “抗战烽烟” 即抗日战争的战火,“抗战烽烟归旷野” 指当年抗战的战火早已消散在广阔的原野中,象征战争结束、和平到来。
文承薪继:“文” 指文化、精神;“承” 指继承;“薪继” 即 “薪火相传”,比喻精神、事业的传承。文中指后人继承革命文化与精神,让其代代相传。
麾军史海(huī):“麾” 原指指挥军队的旗帜,后引申为指挥、引领;“军史海” 指记载军队历史的浩瀚典籍。文中 “麾军史海读春秋” 即引领人们在记载军队历史的典籍中研读往昔岁月(“春秋” 代指历史),体现对革命历史的学习与传承。
傅氏精英:指傅氏家族中的优秀人才、杰出后代,文中指傅家山所在地的傅氏族人中传承革命精神的优秀代表。
秉烛传薪:“秉烛” 指手持蜡烛(象征照亮前路、传承精神);“传薪” 指传递薪火(比喻传承精神、事业)。文中指傅氏精英如同手持蜡烛传递薪火般,传承革命精神与文明。
三摘全国文明之桂冠:“摘桂冠” 指获得荣誉、称号(“桂冠” 源自古希腊,后泛指荣誉);“全国文明” 指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村镇” 等国家级文明荣誉称号。文中指傅氏家族所在的地区或社区三次获得全国文明类荣誉,体现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光前裕后:“光前” 指光耀祖先、让前人的业绩更加辉煌;“裕后” 指造福后代、为后人留下福祉。文中指新四军的红色血脉不仅让先辈的精神更加光耀,也为后代带来福祉,体现精神传承的深远意义。
炎黄贵胄(zhòu):“炎黄” 指炎帝、黄帝,代指中华民族;“贵胄” 原指贵族后代,后泛指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文中 “永播炎黄贵胄之嘉声” 即永远传播中华民族后代的美好声誉,体现对民族精神与家族荣誉的传承。
吾辈:指我们这一代人、后辈,文中用于表达作者及当代人对英烈的缅怀与对精神传承的责任。
登临:指登上高处(如铁军亭),文中 “吾辈登临” 即我们这些后辈登上铁军亭,感受历史与精神的熏陶。
神怡心旷:即 “心旷神怡”,形容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文中指登上铁军亭后,因感受到革命精神与壮丽景象而心情开阔。
慨当以慷:源自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指情绪激昂、感慨深沉的样子,文中指作者及后辈登临后,因缅怀英烈、感悟历史而内心激荡,感慨万千。
爰勒斯铭(yuán lè):“爰”(文言连词,于是、因此);“勒” 指雕刻;“斯”(代词,这、此);“铭” 指铭文(刻在器物、石碑上的纪念性文字)。文中 “爰勒斯铭” 即因此写下这篇铭文,用于纪念新四军英烈与侏儒山战役的辉煌历史。
侏儒山:位于湖北武汉蔡甸区与仙桃市交界处,是侏儒山战役的核心战场,也是铁军亭所在地,文中指作者创作此赋的地点。
作者:李正华,1945年生,武汉市蔡甸区人,原蔡甸区侏儒山街文化站站长,获评全国先进文化站长,全省优秀文化站长,任全国百家文化站联谊会秘书长、蔡甸区群众文化学会秘书长、武汉开发区车都书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湖北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主编多部地方志、文史、民间文学专集,诗词、赋作品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邓公赋》《武汉军运会赋》《车都赋》《军山新城赋》等受到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