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教学生涯,于无形中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新的热情与新的展望。
一、从“教”到“导”的转变
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权威传递者,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而“导育”强调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这背后是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尊重: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思维的火种。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即便掌握了写作大纲,也难出佳作。既然写作困难,便引导学生先从“说”开始。例如“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篇习作,动笔前先在班里交流: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扣人心弦的时刻?再探讨如何润色加工,能用哪些写作方法。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互相学习、彼此肯定,有效激发了写作兴趣。
二、导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导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提升学业成绩,更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如书中所言,教育是最大限度开发受教育者体、智、情、创、和的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以强健体魄,通过思想与道德教育帮他们树立正确三观,举办各类活动调动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努力让每个孩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三、捧一颗真心看见学生
所有教育都是一种关系,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对“人”的信任。当我们用真心引导、启发学生,他们展现的潜力往往超乎预期。“导育”理念下的课堂,正试图创造这样一种用真心真情“唤醒”学生学习的场域。
教育的终点不是分数,而是每个具体生命的蓬勃生长。越读越觉自身渺小、见识浅薄,心中虽有忐忑,但有孟国泰先生《三标课堂》的引领,便满怀展望。我将继续在教育领域深耕不辍,引领更多孩子走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孟娜(德州东七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孟娜的文章以《三标课堂》为引,围绕“导育”理念展开,从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全面发展到师生真诚相遇,层次清晰。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教学为例,具象化“从教到导”的实践,凸显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文字质朴真诚,将理论思考与教学细节结合,结尾“生命蓬勃生长”的感悟升华主题,既体现教育者的自省,又饱含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兼具实践参考与情感共鸣。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