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之前总觉得教书就是“按部就班”——生字教完听写,课文讲完做题,只要孩子考试能拿分,这课就算教好了。可读完《三标课堂》,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狭隘了。心里那些模糊的困惑,比如“为什么孩子上课不爱发言”“为什么背过的诗转头就忘”,突然有了答案,也终于想明白接下来的课该怎么上才对味儿。
我眼里的“三标课堂”:不是换方法,是换思路
以前听人说“三标课堂”,我还以为是搞些新花样。真读了书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它是让我彻底换个角度看课堂,就像把一直戴反的眼镜调正了,一下子清晰了。
学生:从“容器”到“火把”。以前总怕孩子学不会,知识点掰开揉碎了喂,就像把他们当成装东西的篮子,硬往里塞。结果呢?有的孩子上课眼神发直,有的背着背着就走神——现在才懂,孩子不是没反应,是没点燃他们的劲儿。孩子是能自己发光的火把,我要做的不是“填”,是“点”。
老师:从“权威”到“引路人”。我以前特别怕被学生问住,比如讲课文时孩子突然提个没在教案里的问题,我就慌,要么说“这个以后再讲”,要么赶紧绕到别的地方。现在才想通,为什么非得装“万能老师”啊?上次备课时遇到个生僻的典故,干脆跟学生说“这个老师也不太清楚,咱们今天回家一起查,明天上课分享”。跟孩子坦诚“我不懂”,反而能让他们更愿意动脑子。
学科:从“应试”到“育人”。以前教语文,满脑子都是“这个考点要考”“那个题型要练”。比如教《杨氏之子》,就盯着“甚聪慧”怎么翻译、对话里有什么技巧,却没跟孩子聊“为什么杨氏之子的回答让人觉得舒服”。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更要教孩子怎么说话、怎么感受。比如学《草原》,不只是讲比喻句,更该让他们体会“蒙族同胞递奶茶时的热情”。这些东西比背知识点管用,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不贪多,慢慢改
少搞“一言堂”:顺着孩子的问题教。以前上课,都是按自己备好的流程走,比如讲《草原》,先讲作者,再分段,再分析句子。下次我打算先问孩子“你们读这篇课文,最想知道什么?”肯定有孩子会问“草原上的星星是不是特别亮”“他们住的蒙古包里面长啥样”,顺着这些问题讲,孩子肯定听得更认真——总比硬讲“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强。
多给“展示权”:不设统一标准。以前背古诗,都要求“流利背下来,还要会默写诗意”,有的孩子背得费劲,还容易忘。下次打算不搞“一刀切”:爱唱歌的可以把古诗编成歌,比如用《小星星》的调子唱;爱画画的就画出来;爱说的就编个小故事。只要他们能说出“我觉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就算过关——毕竟孩子喜欢了,才会真的记住。
接受“不完美”:和学生一起探索。以前特别怕课堂“乱”,比如小组讨论时孩子吵起来,或者有人跑题。其实,乱点没关系,只要他们在想、在说。比如下次遇到孩子争论“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着急下结论,让他们各自说理由,哪怕最后没统一答案也没事——至少他们动脑子了,比直接给答案强。
对语文教学和小学教育的心里话
读完这本书,我最实在的感受就是:教语文、教小学,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分”,更要想着“孩子以后的路”。
语文教学:要教“带得走”的能力。以前总逼孩子背答题模板,比如“概括段意要找中心句”“写作文要先列提纲”,结果有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像套公式,没一点真情实感。上次我让他们写“最难忘的一件小事”,有个孩子写“妈妈帮我补书包带,手指被针扎了一下”,虽然没华丽的词,但读着特别暖。现在才懂,语文要教孩子“敢说真话、会感受美”,这些能力比会做题重要,能帮他们在生活里用得上。
小学教育:重点是“养习惯、树信心”。以前总担心孩子“这个知识点没掌握”“那个字没写对”,却没注意到有的孩子因为怕答错,上课不敢举手。上次我在班里说“回答错了没关系,只要敢说就是好样的”,结果有个女生犹豫了半天,终于举手了——虽然答案不全对,但表扬她之后,她下次上课眼神都亮了。原来小学阶段,让孩子敢发言、敢思考、不怕错,比塞多少知识都重要。他们上了初中、高中,可能会忘了六年级背的诗,但“我敢表达”的信心,会一直跟着他们。
现在才真的明白,当小学老师,不只是“教知识”,更像是陪着孩子慢慢走。不用急着要结果,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多听他们说几句,课堂就会不一样。这大概就是《三标课堂》最让我受用的地方。
作者:金桂铭(德州天衢新区东七小学)
青力点评
金桂铭老师的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解读《三标课堂》带来的理念革新,真挚动人。从学生、教师、学科角色的认知转变,到“顺问题教”“多元展示”等实践构想,层层递进。以《杨氏之子》《草原》等教学实例,具象化从“应试”到“育人”的转变,凸显教育温度。文字质朴鲜活,将反思与感悟融入教学细节,结尾“陪孩子慢慢走”的体悟,彰显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兼具实践指导性与情感共鸣。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