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无意中翻看“百度百科”,有了一个惊讶发现——
原来,“鳄鱼的眼泪”这个西方古代传说典故,公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露面,“始作俑者”,可能就是我的爸爸司马文森!
“鳄鱼的眼泪”这个汉语成语,就出现在爸爸196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风雨桐江》中。
《风雨桐江》以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的闽南侨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地方武装等多方势力斗争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相当吸睛。
“百度百科”是这样写的:鳄鱼眼泪,指鳄鱼捕食时流泪的现象,后比喻恶人伪装慈悲的虚伪行径。现代作家司马文森在《风雨桐江》中用“那不过是鳄鱼的眼泪”讽刺虚假情感。成语结构为偏正式,语法功能多作主宾语,语义沿用未变。该典故最早见于12世纪欧洲文献《物性论》与《事物本性》。14世纪通过《曼德维尔游记》扩大传播,1563年首次被用于比喻虚伪。
虽然现代科学证实,鳄鱼流泪,实为瞬膜润滑或鼻窦压力所致,非排盐或情感表达。但是,约定俗成,“鳄鱼的眼泪”已经不好“翻案”了。
至于有没有人比俺爸“引进”得更早,有待考证。但是这一刻,我强烈地怀念爸爸。
司马文森作为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著名作家、外交家,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化、动荡的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他1933年在家乡泉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17岁。1934年在上海加入著名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左联里最年轻的战士”。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爸爸被安排去了桂林,由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下达工作。1949年爸爸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成立大会,出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共商建国大计;并出席了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
爸爸,你真的伟大!女儿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