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落实市委、市政府“增强文化软实力 讲好汾阳故事”文化建设工作部署,三泉镇立足本土实际,以“挖掘、梳理、激活”三泉文化为抓手,精心打造“泉之韵”文化品牌。
该品牌通过一系列贴近群众、扎根乡土的文化活动,鼓励三泉百姓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泉故事,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让文化的力量真正滋养人心、凝聚共识、服务发展。
其中,“泉之韵”百姓大舞台作为品牌建设的亮眼载体与重要抓手,自6月28日盛大启幕以来,已连续举办7场活动,成为挖掘、展示、传承三泉深厚文化底蕴,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生动实践。

大舞台:唱乡音,展底蕴,百姓乐享“文化宴”
“泉之韵”百姓大舞台的设立,鲜明传递“百姓舞台百姓演,三泉故事三泉说”的质朴理念。它是设在家门口、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大集市”,是乡亲们展示自我、抒发热爱、倡树新风、传承文脉的天地。
舞台于6月28日结合建党104周年庆祝活动盛大启幕。多个本土节目深刻展现三泉文化和百姓风貌。镇党委政府对34名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树立起学习标杆,凝聚起见贤思齐、奋发向上的强大合力。

6月29日举办的多村联合汇演中,来自各村的节目同台表演,传统鼓舞、晋剧、秧歌与现代走秀、小品、舞蹈交织绽放。乡亲们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文明乡风融入表演,使舞台成为承载乡情、弘扬新风的生动课堂。

7月5日举办的晋剧专场,为本地戏迷票友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经典选段的精彩演绎彰显传统艺术魅力。

7月12日北马庄村专场、7月26日东赵村专场、8月9日张新堡村专场、8月16日段家庄村专场竞相上演。
北马庄村村民文艺基础好,大舞台为他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机会;
东赵村作为移风易俗示范村,将文明理念巧妙融入节目,村支部书记登台高歌,展现干部带头、群众响应的良好氛围;
张新堡村时隔三年重启文化活动,重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凝聚力;
段家庄村则聚焦非遗传承,特别是“四六句”的精彩演绎和传统秧歌的展演,凸显了舞台在保护、传承地方文脉上的作用。

“泉之韵”百姓大舞台以广泛的参与性和感召力,超越了单纯的文娱范畴,成为强化基层治理、融洽干群关系、增强文化自信、提振精神风貌的平台。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固定在周六常态开展,预计吸引更多乡亲踊跃参与,为本土文化传播者提供稳定展示平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多举措:汇群艺,润民心,文化活水淌万家
“泉之韵”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根植乡土、服务群众,激发三泉干群的主人翁意识。系列活动如涓涓细流,将文化甘泉播撒到千家万户。
修志存史续根脉: 镇志编纂是“三泉人写三泉史”的系统工程。各界群策群力,梳理历史脉络、挖掘人文积淀、记录发展成就,为品牌注入历史纵深,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青春之声话担当: 青年宣讲为年轻力量搭建平台。他们以青春视角讲述党的理论与惠民政策,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活力,为品牌注入蓬勃朝气。
笔墨光影绘乡愁:本土艺术爱好者以三泉的灵山秀水、村落民风、火热生活为源泉,用书画摄影描绘发展图景。作品成为传播三泉形象、凝聚乡情、增强自信的有力载体。
翰墨飘香递温情:写春联活动是连接干群的暖心桥梁。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将祝福融入春联和“福”字送向村民,让“泉之韵”温度在墨香中流淌。

连心桥:民为主,干群融,同心共筑新图景
“泉之韵”系列活动的成功实践架起了一座紧密连接党委政府与广大群众的桥梁,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在百姓大舞台的聚光灯下,在书画展的作品前,在镇志编纂的镌刻中,群众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创作者和共享者。他们在亲身参与文化创造、展示和享受的过程中,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
对党员干部而言,“泉之韵”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服务过程,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民情践行宗旨的生动实践,在共同的文化追求中与群众的心紧紧相连。(来源:汾阳市三泉镇王月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