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上海城隍庙
隆光诚(广西南宁)
坐落方浜六百春,祭祠裕伯护城神。
两门妙对群贤仰,九殿王章万庶遵。
画栋彩椽辉室宇,朱檐翠瓦曜江垠。
无端浩劫频遭受,大道终归复度人。
《七律·上海城隍庙》是广西诗人隆光诚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以上海城隍庙为题材,融合历史、建筑与人文思考。以下从三方面评述:
一、历史与人文的厚重感
首联“坐落方浜六百春,祭祠裕伯护城神”点明城隍庙的历史渊源,以秦裕伯(上海城隍神原型)为切入点,呼应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六百余年的史实。颔联“两门妙对群贤仰,九殿王章万庶遵”通过建筑细节(如两门布局)与祭祀文化,展现庙宇在民众心中的神圣地位,暗合“皇家大印在侧,仪仗排列森严”的文献记载1。
二、建筑美学的诗意呈现
颈联“画栋彩椽辉室宇,朱檐翠瓦曜江垠”以工笔描绘庙宇的华丽风貌,“画栋彩椽”“朱檐翠瓦”等意象与“纡朱拖紫展遒华”“芳洁幽幽超物外”等隆光诚其他作品中的色彩描写一脉相承23,凸显其擅于以视觉语言营造意境的创作特点。
三、哲思与时代印记
尾联“无端浩劫频遭受,大道终归复度人”转向对历史沧桑的慨叹,末句“复度人”既暗含道教济世理念,又寄托对文明延续的乐观信念。此联与隆光诚“浮利虚名九霄外,心怀孤澹享贞情”的淡泊情怀形成互文,体现其一贯的儒家济世与道家超脱交织的思想底色。
全诗结构严谨,从历史叙事到空间描写,最终升华至哲理思考,兼具文献价值与艺术感染力,是传统题材现代表达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