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赋并序
作者:白描
序
昔苏洵著《六国论》〔1〕,言弊在赂秦,然未察秦之雄图霸略,自有其机枢。商君变法〔2〕,立农战之本;李冰筑堰〔3〕,肇天府之基。逮至郑国〔4〕,引泾注洛,终成一统帝业之鼎鼐〔5〕。观夫秦廷之上,客卿云集,韩谍行间,反成国匠,岂非天授德水之符〔6〕?太史公云 :渠成而秦益强,诚哉斯言!此乃江河滋土之功,非仅金戈铁马所能比也!

赋云
北仲耸翠,孕玉含英;嵯峨凝秀,韫椟藏章〔7〕。泾流裂地,雷斧斫云〔8〕;龙脉蜿蜒,蛰伏八荒。

有韩水工,名曰郑国,身负疲秦之计〔9〕,心藏保韩之忠。斧钺临颈,而神色自若;慷慨陈词,声震朝堂:“臣虽为间,然此渠成,必遗秦万世之利!” 秦王闻之,击节称善,终续开渠之令。
于是举畚锸以堑山,运土石而堙谷。三百里银汉倒悬,自天而降;四万顷卤泽回春,吐馥流芳。瓠口飞虹〔10〕,浊泾沃关秦之粟〔11〕;洛川吞练〔12〕,膏腴积仓廪之粮。昔日镐京禾稼,惟赖天雨;今时秦壤阡陌,自有醴泉。渠成之日,六国倾颓,非恃函谷之固、甲胄之利,实赖陇亩绽金芒,仓廪足而国势强!

阿房焦土〔13〕,空余烬冷;汉阙苔痕〔14〕,徒叹岁深。惟此渠水,千年不息,血脉长存:汉开白渠〔15〕,郑脉赓延,灌田万顷;唐拓三白〔16〕,分流引润,惠泽八州;宋凿丰利,裂石开津,膏壤千重; 元浚故道,御史擘画〔18〕,沃野再苏;明启新功,淬岩穿隧,广惠农桑〔19〕;清凿龙洞〔20〕,引泉注脉,黎元受泽。至李公仪祉,沥胆披肝,复兴泾惠〔21〕,续古渠千载灵韵:铸铁扉以替朽牐〔22〕,测水文而更旧制,引泾波以润涸土,终使瑶渠泛瑞彩,再济苍生。 噫吁嚱!渠魂不朽,以德传世,岂在功勋之彰!
世纪嬗替,东瓯巧匠〔23〕,凿岩穿隧,据险构奇,裁幽纳翠。撷造化之神工,融人文于妙境,危崖镌古韵,深涧涌诗行,一园收万象,胜景冠八方。






仲山如翠屏,展千年黛色;泾谷若明镜,映万里晴光。柳毅传书之幽洞〔24〕,藏尽传奇;魏征斩龙之故台〔25〕,空余悲叹。往事皆入丹青卷,逸韵长存山水间。晴日玉潭,碧波凝翠,恍若仙人遗玉;雨时飞瀑,白练悬空,声震壑谷如雷。春临则夭桃灼灼,绯云漫野,香沁心脾;秋至则黄栌赫赫,丹焰烧林,色染层峦。雪覆栖凤之台〔26〕,素裹银妆,恍若瑶台胜境;月窥蛰龙之窍,清辉潋滟,恰似广寒遗韵。更有高峡平湖,鼋鼍潜影〔27〕,深邃莫测;虹桥饮涧,云辇星驰〔28〕,恍若天阙。昔郑国执锸以擘画,今贤才运数以经天〔29〕。古今智慧相汇,尽付潺潺水声,化作千年长歌。
或有客问:“秦并六国,岂独恃弓刀乎?” 答曰:“观郑国渠,可知其然!” 盖仓廪实,则国势强;民富足,则天下安〔30〕。昔秦自孝公至庄襄王,六世励精图治,兴农桑、修水利,累世之功,终铸始皇一统霸业;及胡亥践祚,尽弃先皇谟训,施苛政以散民心,驭暴令而毁邦本。昔日赳赳老秦,挥戈东向,吞二周而亡诸侯,振长策而御宇内;然二世背道离德,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千秋霸业转瞬成空,徒留后人扼腕长叹!





今夫郑国渠者,历千秋而不涸,贯古今以明鉴。其泽被之处,阡陌连畴,商贾辐辏〔31〕,黎庶熙然有乐生之色。古训有云:“民生厚而德正”〔32〕,此渠奔流,恰似经世长策:惟深耕阡陌,厚植根本,方能固邦基似山岳,昌宝历于无疆〔33〕。昔秦以渠兴,亦因政替而陨;今当效古之智,循水之德,弘稼穑之政,振工商之业,如此则华夏中兴,可翘足而待矣!
噫!一渠清流,淌千年治世精魂;万载兴替,寓民生固本之道!
( 2019年4月初稿 2025年5月修改)
注释:
〔1〕苏洵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六国论》是其经典史论,提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观点,探讨六国灭亡原因。
〔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 世禄制等,使秦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
〔3〕指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造就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美誉。
〔4〕郑国,战国时期韩国水利专家,受韩王派遣入秦,建议修建引泾水入洛水的灌溉渠道,企图以此消耗秦国国力,避免其伐韩,后渠成,史称 “郑国渠”。
〔5〕鼎和鼐均为古代烹饪器具,常喻指宰相等大臣,此处指代成就帝业的关键因素与基础。
〔6〕德水之符:古人以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秦代周,按五行学说,水德代替火德,泾水等水系被视为水德象征,“德水之符” 指郑国渠是上天授予秦国顺应水德的祥瑞标志。
〔7〕北仲、嵯峨:北仲山、嵯峨山,均为关中北部山脉,郑国渠引泾渠首位于此域。此二句喻北仲山蕴藏着如美玉般珍贵、似花朵般美好的东西。嵯峨山蕴含珍贵特质却暂未显露。“韫椟藏章”化用《论语・子罕》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8〕泾流裂地,雷斧斫云:形容泾水汹涌奔腾气势。,如大地被劈开,似雷神挥斧劈开云层。
〔9〕疲秦之计:韩国因惧怕秦国,派郑国入秦,建议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企图通过消耗秦国人力、物力,使其无暇东顾伐韩,此为 “疲秦之计”。
〔10〕瓠口:郑国渠渠首的重要位置,位于泾水出山谷进入平原之处,形似瓠瓜,故得名。
〔11〕关秦:关中,亦称秦川。郑国渠建成后,灌溉此地,使其粮食产量大增。
〔12〕洛川:洛河。郑国渠引泾注入洛河
〔13〕阿房:即阿房宫,秦始皇时期修建的大型宫殿,后被项羽焚毁,此处借指秦朝的辉煌与覆灭。
〔14〕汉阙: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上起楼观,因中间空缺,故称阙,此处代指汉代建筑遗迹。
〔15〕白渠:汉代复修郑国渠而开凿的渠道,因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并主持开凿,故名白渠,可灌溉农田四千五百余顷。
〔16〕三白渠:唐代在白渠基础上,对渠道进行扩建、分引,形成太白、中白、南白三条支渠,统称三白渠,扩大灌溉范围,惠及八州之地。
〔17〕丰利渠:宋代在郑国渠故道基础上修建的水利工程,通过凿石通渠,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益,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18〕元代由监察御史王琚主持,对郑国渠故道进行修复和改造,名王御史渠,保障农田灌溉用水 。
〔19〕明代修建广惠渠,火烧水激,凿洞引水,农桑得利。
〔20〕清代在郑国渠基础上开凿龙洞渠,因利用天然洞穴引水而得名,继续发挥灌溉作用,滋养当地百姓。
〔21〕李仪祉,近代著名水利学家,陕西蒲城人。主持修建泾惠渠等水利工程,复兴古代郑白渠水利事业,对陕西水利发展贡献巨大。
〔22〕朽牐(zhá),即木牐,古代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木制闸门,用于调节水量,后被李仪祉铸铁闸替代,提高水利设施的调控能力。
〔23〕东瓯巧匠:郑国渠景区建设团队来自浙江文成,文成古为东瓯之地。
〔24〕柳毅传书:唐代传奇故事,书生柳毅为龙女传书,帮助其摆脱困境。文中 “柳毅传书之幽洞” 是郑国渠周边与该传说相关的地理景观。
〔25〕魏征斩龙:民间传说,泾河龙王与算命先生打赌,为赢赌约私自更改降雨时辰、雨量,触犯天条,唐太宗命魏征监斩,魏征梦中斩杀龙王。“魏征斩龙之台” 为郑国渠附近相关传说遗迹。
〔26〕郑国渠景区有山头名曰栖凤山。
〔27〕鼋鼍(yuán tuó),水域中的大型鳖科动物,在传统文化里,鼋鼍常被赋予神秘、力量的象征意义。
〔28〕虹桥云辇二句:桥梁横跨涧水,如彩虹倒映在水中;云辇,古代帝王、贵族所乘之车,装饰华丽,行驶时如在云中。
〔29〕今贤才运数以经天:形容以数字技术经天纬地,构建和经营现代景区。
〔30〕化用《管子・牧民》中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指粮仓,强调粮食储备充足、百姓生活富裕是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的基础。
〔31〕阡陌商贾二句,形容郑国渠灌溉区域内,田地相连、道路纵横,以及商业繁荣的景象。
〔32〕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
〔33〕宝历:国运、国祚,含祥瑞色彩,指国家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书法家,玉文化学者。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中工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河南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北海”建设高级顾问,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
著有《天下第一渠》《苍凉青春》《荒原情链》《秘境》《人兽》《恩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飞凤家》《笔架山上的丹阳(五卷本)》等作品。编著大型纪实图文集《铁证——日本随军记者镜头里的侵华战争》。文学论著有《论路遥的小说创作》《作家素质论》等。担任电视连续剧《遭遇昨天》《圣水观》《卖砚》编剧,担任大型电视政论片《中华魂》总撰稿。担任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评委,主编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担任艺术总鉴评。玉文化论著有《翡翠中华》《玉演天华》《中华文化的尊荣徽徵》《法界圣光 大妙殊胜》《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实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出版《课石山房墨存——白描书法作品集》。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展中获奖,在浙江举办个展《白描书法作品展》。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多次获得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大地文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