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被文字“电”了一下
孟国泰先生不谈考核、不议排名,目光始终聚焦于一个核心字——“人”。他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让人站起来、乐起来、富起来、贵起来。”这句话如一束强光,刺破了我固有的课堂经验:过去,我总在不自觉地把学生“按下去”——按进统一的标准答案里、按在规训的安静坐姿里、按向冰冷的分数刻度里,却偏偏忘了,教育的原点本是让每个鲜活的生命自主站立。
二、“导育”的三重震撼
(一)疏导——把“灌输”变成“引导”
孟先生以“聪”字教学为例:拆解字形,引导学生耳听、眼看、嘴说、心想。没有呵斥催促,没有机械抄写,仅一句“答案就藏在字形里”,便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一场主动探索的趣味探秘。我忽然顿悟:知识从不是可批量舀取的固体,无法一瓢一瓢灌给学生;它更像流动的气体,唯有学生主动呼吸、自主吸纳,才能真正融入血脉、内化为力量。
(二)引导——把“教知识”变成“让学”
“我是小老师”“我是小校长”,这些看似童趣的头衔背后,藏着深刻的角色体验教育理念。回想过往,我曾为赶教学进度,将一道错题反复讲解三遍,学生的眼神却始终黯淡无光。若当时能如孟先生所言,把错题卡交给一位“小老师”,让他去倾听、采访同伴的错误思路,那间课堂会不会挣脱束缚,长出自主生长的翅膀?
(三)诱导——把“终点”变成“新起点”
孟先生犀利指出:“教育不是马戏团里的训猴”,真正的教育没有固化终点,每一次习得都是下一段探索的起点。他提出“体商、情商、智商、创商、和商”五商并举的理念,也让我彻底明白:比“教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火种;比“答对题目”更珍贵的,是鼓励他们提出一个“更漂亮的问题”。
三、自我叩问:我的课堂离“三标”有多远?
1. 目标设置:撰写教案时,第一条永远是“知识目标”,鲜少主动思考并写下“生命成长目标”,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成长需求。
2. 达成路径:小组合作常流于形式,本质是我始终放不下“掌控欲”,不敢真正把40分钟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3. 反馈方式:测验结束后,我只匆匆给出分数,从未尝试用“点赞贴”这类温暖的方式,让学生为自己、为同伴的进步赋能。
四、一张“明日行动计划”
1. 每节课前,额外撰写一句“生命成长目标”,例如:“今天,我要帮一位胆小的孩子鼓起勇气,敢于开口辩论”。
2. 将讲台右侧1/3划定为“小老师专席”,每天至少邀请两位学生站上这里,主导知识讲解与互动。
3. 学生错题不再由我“宣判对错”,而是归入“班级错题博物馆”,由学生自主负责策展、讲解,甚至围绕错题进行创意再创作。
五、做一把会“退场”的梯子
孟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如此看来,教师最好的姿态,或许是做一把梯子——在学生需要支撑时,稳稳托住他们的脚步;在学生能自主攀登时,便悄悄退场,把成长的空间还给他们。愿我能从“三流的知识搬运工”,慢慢成长为“一流的思想点灯人”,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生命自己站起来、勇敢向上生长的地方。
作者:孙艳芳(德州天衢新区东七小学)
青力点评
孙艳芳老师的这篇教育反思文章展现了她对孟国泰教育理念的深刻领悟与实践转化。文章以“人本教育”为核心,通过“导育三重境界”的框架(疏导-引导-诱导),生动呈现了从知识灌输到自主探索的教学范式转变。作者以“聪”字教学、“小老师”角色扮演等案例,印证了孔子“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的古典智慧在现代课堂的鲜活应用。其自我批判部分尤为可贵——对“三标差距”的剖析(目标设置偏知识轻成长、路径依赖教师权威、反馈缺乏情感温度)直击应试教育痛点。文末提出的“错题博物馆”“生命成长目标”等具体改进方案,既呼应了孟国泰“自省·自控·自新”的教育哲学,也体现了作者从理论到行动的完整思考闭环。全文既有教育者的赤诚情怀,又不失方法论层面的实操价值,堪称一线教师专业觉醒的典范文本!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