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自行检测作为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本应是筑牢安全防线的重要屏障。然而,自《电梯自行检测规则TSG T7008-2023》实施一年多以来,市场却陷入“血肉模糊”的竞争困局,行业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这种困局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市场失序、责任缺位与监管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云南省昆明市“2・18”电梯事故和某电梯检测公司在某音平台上公然低价营销的典型案例,更是将这一困境推向台前。
恶性竞争撕裂市场根基
自2020年总局出台56号文,拉开电梯检验检测分离的序幕以来,电梯检测市场犹如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机构涌入这个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直接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内卷现象就此形成,低价无序竞争是自行检测之路的“罪魁祸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检测机构为抢占市场,掀起“价格战”,陕西省甚至出现“260元一台”的检测报价,不论电梯品种、层站数量,完全背离成本逻辑。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背后,是检测质量的全面失守。省外机构临时调集检验员“打游击”,检完即走,缺乏本地化服务支撑;检测过程“走过场”,安全隐患被刻意掩盖。更值得警惕的是,低价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合规机构因成本无法降低,难以与低价营销者抗衡,要么被迫降低服务标准,要么退出市场。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价,导致使用单位和市场监管的风险增大,为电梯正常运行埋下事故隐患。福建省晋江市、安徽省淮南市等多地虽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承揽业务,但执行中仍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恶性竞争的“毒瘤”持续侵蚀电梯自行检测市场健康肌体。
近期,个别电梯检测公司通过某音平台公然进行低价营销,以“全网最低价”、“电梯检测260元起”等标语吸引客户。例如,某检测公司在抖音上以1.3折的价格(原价2050元,现价260元)承揽业务,这种价格已远低于合规检测成本线。为维持利润,检测机构往往缩减检测流程,甚至出现“未检测先出报告”的荒诞现象。某检测公司在2024年因未实质检测关键项目、伪造报告被连续处罚两次,其检测人员在未开展 A1.2.2.4 缓冲器、A1.2.7.1 门间隙等核心项目检测的情况下,直接判定“符合”并出具报告,最终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5万元。这种低价倾销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将电梯安全置于险境。
责任链条出现系统性断裂
电梯安全责任体系的层层失守,让自行检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甚至有单位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74号令)一无所知。他们将维保费、检测费视为“可压缩成本”,挪用专项资金,对设备缺陷拖延整改,迫使检测机构在“合格”与“安全”之间妥协。
维保与检测的“协同失守”加剧了责任空转。部分维保单位以“修理”代替“维保”,甚至虚构维保记录,导致电梯“带病运行”;检测机构若严格履职,可能因暴露问题过多失去业务,最终选择“放水”。这种“你好我好”的潜规则,让检测沦为形式,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一电梯检测公司的一个起重机械检验师在不具备电梯检验师资格的情况下,审批电梯检测报告,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万元。2025年2月18日,昆明市盘龙区一小区电梯因制动器铁芯卡阻导致轿厢高速冲顶,造成1人死亡。事故调查报告显示,涉事检测机构攀西钒钛检验检测院未按规定开展检测,存在三大严重违规行为:一是对“使用资料”、“制动器”等关键项目未进行实质性检测,直接判定“符合”;二是对检测中发现的整改项未确认即出具合格报告;三是由1名检测人员单独完成检测,却在报告中签署2人名字。此外,使用单位云南同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未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未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对维保单位提出的曳引轮磨损、钢丝绳更换等建议拖延整改长达数年,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事故共追责 15人,涉事三家单位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监管体系存在执行短板
监管机制的“滞后性”与“模糊性”,未能阻挡行业下滑趋势。虽然有的地方出台了检测企业准入文件,但缺乏配套的清退机制,对“持续满足资源条件”的监管流于形式。省外机构短期抽调人员、本地机构人员社保不符等问题普遍存在,却难以被及时查处。信用约束与价格引导的缺失,让市场失去校准能力。相较于福建省建立“报告扫码核验”、合肥市推行“信用评价分类监管”,部分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机构考评体系,对出具虚假报告、频繁更换人员的机构缺乏惩戒手段。同时,服务指导价的缺位,让使用单位陷入“唯低价是取”的误区,优质服务因价格劣势被边缘化。
一些社交新媒体平台成为低价营销的“重灾区”,但现有监管手段难以覆盖。例如,某检测公司在某音平台发布“电梯检测260元/台”的视频,未标明服务标准和检测项目,误导客户选择低价服务。尽管《广告法》规定虚假宣传可处广告费 3-5倍罚款,但此类线上营销取证困难,监管部门往往面临“发现难、追溯难、处罚难”的困境。此外,部分地区虽推行“合同报备”、“价格预警”等措施,但线上交易的隐蔽性导致监管措施难以落地。
电梯自行检测,敢问路在何方
电梯自行检测的“窄路”困局,本质是安全与利益的失衡。要拓宽发展空间,需从责任、监管、市场三方面协同发力:
(一)压实全链条责任
通过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设立专项资金专户等方式,倒逼使用单位履行第一责任;建立维保与检测质量追溯系统,让“纸面作业”无处遁形。例如,黄山市要求检测机构对电梯检测全程录像,并提前报备检测计划,由监管部门随机抽查。对昆明市事故中暴露的“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需通过信用惩戒和法律追责强化威慑,如将涉事物业公司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项目。
(二)重塑市场定价逻辑
参考湖北、东莞等地经验,制定维保与检测服务成本指南,通过“价格预警+合同备案”遏制低价倾销,让价格回归价值。福建省晋江市通过合同备案制度,要求检测机构在签订合同时提交成本测算报告,对低于成本价的项目启动质量核查。针对一些社交线上平台,可推行“线上报价备案制”,要求检测机构在发布营销信息时同步上传服务标准和价格构成,防止误导性宣传。
(三)构建动态监管体系
严格执行“本地10师20员、外省3师6员”的人员标准,每月核验社保记录;建立“信用黑名单”,对虚假报告、恶性竞争机构实施行业禁入。例如,河北省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检测人员人脸核验和人梯位置比对,防止“代检”、“虚检”。同时,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测,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低价营销线索,对涉嫌违法的机构依法查处并公开曝光。
电梯安全关乎“上上下下的民生”,自行检测之路的宽窄,直接映射着安全底线的高低。唯有打破“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让责任归位、监管发力、市场有序,才能让这条关乎民生安全的道路重新拓宽,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昆明市“2・18”事故的血的教训、抖音平台上的低价乱象,都在警示我们:电梯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筑牢防线,才能守护群众“乘梯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