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持续时间的不同表述及其意义
梁大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关于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存在“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两种表述。这一数字差异不仅关乎时间跨度的认定,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中国,干部履历中存在一个重要时间分界:即以1937年7月7日为界,此日之前参加革命的属于“红军时期”,而从这一天以后参加革命至日本投降的八年,则被划为“抗战时期”,俗称“八年抗战”。
“八年抗战”之说最早由中华民国政府提出并长期沿用,其时间范围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该表述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史实: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事变后国民政府虽未立即正式宣战(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但已实际组织对日作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由此形成。广为传唱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的歌词,正是这一历史认知的生动反映。

而“十四年抗战”说则将抗战起点前推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强调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从彼时即已展开。这一观点在中国共产党方面早有体现——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签发了《对日战争宣言》及《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可视为对抗战起点的早期认定。
2017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将“八年抗战”表述统一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官方认定并非否定“八年抗战”的历史地位,而是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完整历程,突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回望历史,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全面占领中国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1年10月,黑龙江省驻军在参谋长谢珂指挥下于江桥抗击日伪军,打响了中国军队抗战的第一枪。随后,马占山将军领导了著名的江桥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有组织抵抗日本侵略的先声,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东北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义勇军等抗日武装坚持斗争。杨靖宇、赵尚志等将领率部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与敌军周旋。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东北抗联已发展为11个军,其中7个军由共产党直接领导。这些部队在鼎盛时期达数万人,虽最终损失惨重,但仍坚持斗争直至抗战胜利,用生命谱写了壮烈的抗日史诗。

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是局部抗战时期的两次重要战役。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顽强抵抗,重创日军。战役持续33天,双方投入总兵力约14万,伤亡数万人,展现了中国军民坚决御侮的意志。1933年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与日军激战五个多月,虽因《塘沽协定》签署而告一段落,但仍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
尤其值得铭记的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战事迹。1933年,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建抗日同盟军,先后收复多伦等地,成为局部抗战中的一大亮点。虽最终遭国民政府压制而失败,但其抗日壮举永载史册。吉鸿昌就义前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诗句,至今感人至深。

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又称“九一九宣言”),这是中国的第一份抗日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正式开始。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比国民政府整整早了九年。在整个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直接领导东北抗日武装,还持续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为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真正理解“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的联系与区别,需回到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这六年常被忽视的局部抗战史,充满血与火的抗争,是完整抗战历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国际视角看,这六年的抵抗同样意义深远。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持续最久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实已拉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使中国成为全球反法西斯事业的战略先驱。东京审判最终认定日本自1931年起的侵略行为属战争犯罪,也为“十四年抗战”说提供了国际法理依据。
因此,“八年抗战”更准确应称为“八年全面抗战”,特指全国性、全民族共同抵抗日本全面侵略的阶段;而“十四年抗战”则是涵盖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两大阶段的完整历程。

历史事实充分表明,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与1937–1945年的全面抗战是一个连续整体。“十四年抗战”强调的是抗战的总时长,“八年全面抗战”突出的是抗战的全国性规模。将抗战历史表述扩展为十四年,既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也是对先烈英灵的告慰,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完整诠释。
责编:槛外人 2025-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