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文兴,字中亭,男,汉族。1964年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平度市。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书画系客座教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书法研究员,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组“特聘艺术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度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度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环球旅游频道《美丽中国》栏目组特邀导师。
从小受于粒民老师和父亲于坚志的指导和影响,自颜、柳入手,进而临学“二王”,并通过学习先辈于松岩、于翔鸿以及清末何绍基等人的笔法,进一步领悟了传统书法的精妙。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赛。自2005年开始,主要从事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工作,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职业书法家。
2005年9月参加“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作品展获“作品提名”奖,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
2014年8月作品入选“洪平杯”第七届中国重阳书画展 。
2015年7月作品入编由《中国书画导报》主编出版的《中国书画名家代表作年鉴》。
2017年6月荣获中国好品牌HAOBRAND艺术人物榜·影响力艺术人物。
2017年8月在第二届“书画传承奖”全国书画大赛中成功入围,荣获大赛书法成人组银奖。
2018年1月荣获首届“书法印象杯”全国书法、硬笔书法大赛毛笔书法三等奖。
2019年3月,正式被《中国邮册》收录。经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准予出版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邮品、邮册。
2019年4月在华夏名家榜全国美术大赛荣获优秀奖。
2019年5月,被国际品牌名家百科编入中心特邀编入首批上榜(国际)品牌书法名家百科档案序列。
2020年3月入驻国家名人数据库。
2021年5月入驻全国书画人才资料数据库。
2021年6月,参加了“翰墨庆华诞·丹青颂党恩”“青岛银行杯”老干部书画摄影剪纸展。
2021年7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3年2月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近当代(清末——2022)中国美术史。
2023年3月刊登《书画艺术报》特刊。
2023年10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23年11月经国务外交礼品网评审委员会决定,授予“国务外交礼品师”荣誉称号。 经国宾礼特供外事管理中心特邀担任“国家对外友好文化使者”。
2024年9月国宝级央新名人档案组委会特聘为高级顾问。
2024年12月在2024中俄友谊艺术展作品荣获金奖。
笔墨春秋:于文兴艺术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星空中,于文兴以其稳健而深邃的艺术轨迹,勾勒出一幅从传统中走来、向时代深处走去的文化图景。这位生于山东平度的艺术家,以颜柳筑基,取法"二王",融汇于松岩、于翔鸿及何绍基等先贤笔意,在六十载的人生历程中,完成了从地方书法爱好者到"国务外交礼品师"的艺术跃迁。于文兴的艺术人生,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既有传统笔墨的厚重积淀,又有时代精神的灵动表达,更蕴含着一位艺术家对文化使命的自觉担当。
于文兴的艺术启蒙始于两个关键人物——于粒民老师和父亲于坚志的指导。这一启蒙阶段为其艺术发展奠定了双重基础:技法训练与文化熏陶。从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入手,进而追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飘逸,这种由唐溯晋的学习路径,使于文兴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传统书法的主流脉络上。而于松岩、于翔鸿等地方先辈的笔法传承,又为其艺术注入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基因。值得注意的是,清末碑学大家何绍基对其的影响,暗示了于文兴艺术取法的开放性——他不仅关注帖学的流美,也重视碑学的朴拙。这种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成为其日后艺术突破的重要伏笔。
2005年是于文兴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作品展获"作品提名"奖,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标志着其艺术实践从个人修养转向公共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始主要从事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工作,实现了从书法爱好者到职业艺术家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变背后,是于文兴对书法艺术认知的深化——书法不仅是雅玩,更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文化事业。此后十余年间,其作品陆续入选"洪平杯"中国重阳书画展、入编《中国书画名家代表作年鉴》,并在各类全国性大赛中获奖,艺术影响力逐渐超越地域限制。
2017至2019年间,于文兴的艺术成就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中国好品牌HAOBRAND艺术人物榜·影响力艺术人物"称号、"书画传承奖"全国书画大赛银奖、"书法印象杯"全国大赛三等奖等荣誉,肯定了其艺术造诣;作品被《中国邮册》收录、入编《中国书画名家代表作年鉴》、登上华夏名家榜,则标志着其艺术影响的持续扩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5月,他被编入首批上榜(国际)品牌书法名家百科档案序列,这一国际性认可预示其艺术视野的全球化拓展。
2020年后,于文兴的艺术身份发生了质的飞跃。入驻国家名人数据库、全国书画人才资料数据库,被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史》,这些成就标志着其艺术地位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而2023年成为"国务外交礼品师"、"国家对外友好文化使者",2024年担任国宝级央新名人档案组委会高级顾问、获中俄友谊艺术展金奖,则意味着其艺术功能已超越审美范畴,成为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从艺术创作到文化使者的身份扩展,构成了于文兴艺术人生的第三次重要转型。
于文兴的艺术风格,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在技法层面,他实现了碑帖融合——既有帖学的流畅韵律,又不乏碑学的雄强骨力;在形式层面,他探索了书画同源,主攻山水、花鸟的绘画实践与其书法创作形成互文关系;在精神层面,他追求"中和之美",作品既保持传统的法度严谨,又流露出现代的个性表达。这种风格特征在其近年外交礼品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符合国际审美共识,于文兴的作品恰好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从文化内涵看,于文兴的艺术创作承载着三重价值。其一为"以艺弘道"的教育价值,他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培养后继人才;其二为"以艺为桥"的交流价值,其外交礼品创作促进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其三为"以艺载史"的文献价值,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史》,成为时代艺术风貌的见证。这三种价值的统一,使于文兴的艺术实践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创作,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回望于文兴的艺术历程,可见一条清晰的演进轨迹:从传统笔墨的继承者,到艺术风格的探索者,再到文化使命的担当者。这一轨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形成有趣呼应,展现了当代艺术家社会角色的扩展路径。于文兴的艺术人生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精进,更在于能否回应时代的文化诉求;艺术家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的审美品质,更在于能否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发挥文化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于文兴的艺术仍在发展之中。从平度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笔墨春秋,仍在书写新的篇章。他的实践表明,真正的艺术高度,不仅由技法决定,更由文化视野与历史担当铸就。在这个意义上,于文兴的艺术人生,恰如他笔下的山水——根植于传统的土壤,朝向时代的天空,在笔墨氤氲间,绘就着中国文化自信的壮丽图景。
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