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挂坡
作者:每小平
“挂坡不?”
“挂坡咧!”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出现在韦曲北坡、三爻坡下有人手中拿着一节绳索主动上前打招呼,给上原坡拉着沉重货物的架子车、三轮车挂坡出力流汗,由原坡下向原顶上使劲拉车挣些角币辛苦钱的下苦人。
挂坡给人出力挣些角币的人,很辛苦!
韦曲北坡、三爻坡坡陡且长,路面凹凸不平,人们往陡坡上拉着沉重架子车、三轮车的货物很吃力、人少没劲时伤脑筋,尤其是汉小力薄之人,望着很陡的原坡,更是发愁不已。此时若遇到挂坡的人,谈好价钱后,挂坡的人便会将绳索系挂在架子车或三轮车上,双方埋头弯腰使劲拉车、不惜力气向前拉,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似灌了铅的脚步,吭吃吭吃喘着粗气,不一会便头顶冒汗,浑身似落汤鸡似的同车主齐心协力拉着沉重架子车、三轮车的货物一节一节、一段一段慢慢拽上了原坡。挂坡人拿着车主付给角币辛苦钱,来不及擦掉满脸上的汗珠又急匆匆的下原坡寻找下一个车主去了。
曾记得:在韦曲北坡有个身穿黑衣黑裤弓背小老头,大约60多岁、小平头、每天在韦曲北坡下守候,专门给人挂坡拉车上原坡的外地人。弓背小老头人缘好也好说话,不耍奸、不偷懒,舍得出力流汗名声好。因此,那些拉着沉重货物的架子车、三轮车的车主都喜欢掏钱让他来帮助其挂坡!
也有人图省钱,就自己用架子车、三轮车拉不多的货物上原坡,爬上一阵陡坡、途中再歇歇脚、缓口气待有劲了再使出浑身力气向原坡上弯腰使劲拉动着沉重的车子。若遇下雨下雪天气,路面结冰湿滑,走一步退两步,车轮打转、实在难行。冰天雪地,每走一步就脚底打滑,左右摇摆、多在原地转动,令人头疼苦不堪言。有的人为了省力气,就在公路上“s”行来回绕着小圈子拉车走,埋头弓背弯腰朝前行!
炎夏暑热,太阳当头照,拉车没走几步人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拉着沉重货车更显得人浑身没有力气。此时,大多数拉着货物上原坡的人,都希望挂坡人给自己帮一把!
“上坡难,难于上青天!”对于拉着沉重货物的架子车、三轮车主,此刻多么需要一个帮手前拉后推的上原坡。也有好心人,在陡坡难行时伸出双手帮掀车的热心举动。以免人和车上的货物撂到半坡上,欲进不行、欲退不能。在此情况下,“挂坡”现象因坡而生,应时出现,有效解决了拉车人的上坡难!
“韦曲北坡货车多,挂坡持绳拉上坡!一公里坡到原顶,讲好价钱咱就行!”通常情況下,“挂坡”车主是要付给微薄报酬的。价钱依照从坡底下到原顶路程长短、坡度高低、货物轻重多少、车主的心情和不同时期而定出不同价钱。
一般情況下,初始经济困难挂坡一次付给二三角、伍角、甚至1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济好转后多是伍角、捌角、1元甚或2元不等。双方依据货物轻重多少、本着“好商量”原则,拉到原顶平地后车主付给挂坡人报酬的同时,还让给一支“宝成”或“大雁塔”香烟酬谢。
后来,东韦村田陶娃、西韦村张民民等饲养骡马的人,就牵着骡马、带着绳索来到的韦曲北坡下同人争抢“挂坡”,逐歩取代了人的“挂坡”。由于骡马力气大,一次能连续挂三、五辆架子车或三轮车,一天来回“挂坡”十多次,既快又好,成为韦曲北坡上原“挂坡”拉货的一道风景。
再后来,东韦、西韦和上塔坡村的四轮、三轮蹦蹦车取代了东韦、西韦村骡马的“挂坡”。曾记得:夜半至黎明,我从北塬屠宰场检疫回家,韦曲北坡下成百辆的三轮车载着韭菜、韭黄、黄瓜、茄子、南瓜、菜花、梅豆、豇豆、土豆、大葱等时令青菜车去西安市出售,等待四轮、三轮蹦蹦车的“挂坡”。四轮、三轮蹦蹦车“挂坡”架子车或三轮车,一次能连续挂十几辆甚至二十多辆架子车或三轮车,在韦曲坡上形成一条车连车、车拉车的“长龙”景观。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的韦曲北坡裁弯取直,平坦宽阔;车水马龙,有序前行。少见人拉着沉重货物的架子车、三轮车艰难上原坡的现象。此外,在韦曲到酒厂枫栖原、在韦曲到杜陵大坡等原坡处,也有挂坡现象。“挂坡”行当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
忆挂坡,思巨变……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