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五、林公签诗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促进闽台多元一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林公签诗虽受到了本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两岸寺庙签诗文化却同源同宗。在台湾,众多寺庙广泛采用观音百首签诗、妈祖灵签、《关帝灵签》百首等传统签诗。这些签诗均源自祖国大陆,流传过程中虽然受到各自地域文化的熏陶,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但在深刻寓意、象征手法、文雅语言以及通俗易懂等方面,它们展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这些共同特征不仅凸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更为闽台两地多元一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因此,林公签诗文化在推动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凭借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促进闽台多元一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台湾学者罗瑞芬撰写的硕士论文《台湾寺庙签诗文化中的文学性:以宜兰昭应宫庙签为例》一文介绍,台湾寺庙的《关帝灵签》百首最为风行,我就以台湾宜兰昭应宫《关帝灵签》签诗为例,探究林公签诗与台湾寺庙签诗在深刻寓意、象征手法、精美语言方面,展现出了共同的特征。
(一)深刻寓意。
林公签诗与台湾寺庙签诗,作为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呈现出寓意深刻的特征。这些签诗巧妙地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深远地传达了海峡两岸的传统美德,如自强不息、修善积德、孝老爱亲、夫妻和睦等。这些美德在诗句中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表达,进一步丰富了民间信仰文化的内涵。
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体现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自强不息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勇往直前。这种品质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
《林公签诗》第八十六签:
琼林丹桂正飘香,
野草山花吐锦章;
将相由来本无种,
男儿立志当自强。
《关帝灵签》第二十八首:
公侯将相本无种,
好把勤劳契上天;
人事尽从天理见,
才高岂得困林泉。
两首签诗不约而同地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将相由来本无种,男儿立志当自强。”即将相之才并非天生,而是经过后天的不懈努力和坚韧奋斗逐渐培养而成。这一观点直接而鲜明地展现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重要性,激励人们不应被出身和背景所束缚,而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追求个人的梦想与目标。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2、“修善积德”是海峡两岸的民众共同尊崇并践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强调个体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提升与完善,致力于培养高尚的品行和坚定的道德观念。实践修善积德,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确保内外一致,做到言行相符,以展现真正的道德风范。比如:
《林公签诗》第九十六签:
家道丰隆自饱温,
须当肚里有乾坤;
果能积德行方便,
发达荣华在子孙。
《关帝灵签》二九签:
祖宗积德几多年,
源远流长庆自然;
若更操修无倦已,
天须还汝旧青毡。
两首签诗共同彰显了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行善积德。这一美德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积累善行,我们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秉承的道德准则。
3、“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它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提倡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孝老爱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中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林公签诗》第七十签:
雀信频催报好音,
灵芝吐焰献门庭;
知君积善多阴德,
子孝孙贤值千金。
《关帝灵签》第三签:
衣食自然生处有,
劝君不用苦劳心;
但能孝悌存忠信,
福禄来成祸不侵。
两首签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老爱亲,展现了海峡两岸深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这一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广大民众的尊崇和传承。这两首签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弘扬了孝老爱亲的精神,对于推动社会和谐、促进家庭和睦、培育良好家风具有积极的意义。
4、夫妇和谐作为中华民族深植的传统婚姻伦理,强调夫妻双方需相互尊重、深入理解、宽容接纳和彼此支持,以共同缔造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这种和谐共处不仅是个人获得幸福的关键要素,更是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林公签诗》第十签:
男女婚姻非偶然,
其中好歹总由天;
赤绳系足凭冰语,
夫妇和谐到百年。
《关帝灵签》七一签:
喜鹊檐前报好音,
知君千里欲归心;
绣帏重结鸳鸯带,
叶落凋暮寒色侵。
两首签诗深刻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对婚姻美满与家庭幸福的共同追求和珍视,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一价值取向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美德,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家庭幸福的重视和追求。通过这两首签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家庭美满和幸福的追求和珍视。
5、“诚实守信”也是海峡两岸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人们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承诺,不欺诈、不虚假,以真实、客观、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合作伙伴。只有坚持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比如:
《林公签诗》第五十签:
劝君莫作曲私心,
正大时常得好音;
此事光如天上月,
廉明不受四知金。
《关帝灵签》三十签:
奉公谨守莫欺心,
自有亨通吉利临;
目下营求且休矣,
秋期与子定佳音。
两首签诗简洁而深刻提醒信众“莫作曲私心”和“奉公谨守莫欺心”这两句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理。“私心”、“欺心”是指违背良心、欺骗自己。有些人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贪污腐败、欺诈造假等。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益,但长期来看,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前途,还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欺骗自己,不违背良心。
5、“能屈能伸”是两岸杰出人士在人生与社交中展现的睿智,它教导我们在遭遇挑战时,既要维持坚定的信仰与决心,又需灵活调整思维方式与策略。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稳健而深远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此外,这种睿智也警示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与目标的过程中,应不忘适时调整自身姿态与策略,以适应不断变迁的环境与形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贯彻“能屈能伸”的原则,展现出我们在社交与人生中的智慧与风采。正如以下两则签诗所言:
《林公签诗》第八签:
鸡犬年来不许行,
鼠牛岁至任君腾;
闲言野语休相信,
扪着心头第一层。
《关帝灵签》第五签:
子有三般不自由,
门庭萧索冷如秋;
若逢牛鼠交承日,
万事回春不用忧。
这两首签诗旨在告诫信众,应当时刻调整个人姿态与策略,既要能屈能伸,又要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应果断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勇于尝试,以实现自身目标为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两岸同胞历来坚守自强不息、修善积德、孝老爱亲、夫妻和睦等崇高道德观念,视之为精神砥柱。这些品质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深厚文化底蕴,更是两岸同胞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与精神寄托。因此,两岸同胞应持续传承与弘扬这些高尚品质,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身力量。
(二)意象与象征。
林公签诗和台湾寺庙签诗作为两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学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宗教、哲学和审美价值。尽管它们在内容、形式和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在意象与象征方面,展现出了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这两种签诗在文学和宗教领域中独树一帜。
林公签诗和台湾寺庙签诗常常运用意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精心选取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象征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传递信仰、启示智慧的目的。比如:
《林公签诗》第十六签;
枯枝带露叶华新,
衰草逢春尽发心;
不暧不寒融和日,
结子开花稿复青。
《关帝灵签》第二五签:
寅午戍年多阻滞,
亥子丑月渐亨嘉;
更逢玉兔金鸡会,
枯木逢春自放花.
这两首签诗都富有哲理,通过营造春天的意象,“衰草逢春尽发心”、“枯木逢春自放花”,寄寓了人生的新陈代谢、生机勃勃的道理。“衰草逢春”和“枯木逢春”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活力。即使是最衰败的草、干枯的树,也能够在春天的到来之际,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句诗寓意着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有可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生机。
两岸寺庙签诗营造意象用以象征各种抽象概念或情感,手法多样,不胜枚举。高山往往代表崇高与伟大,流水则象征生命的流转与变迁。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签诗的艺术内涵,亦使读者在品味签诗时产生更多联想与感悟。比如:
《林公签诗》第四十八签:
金乌西坠兔东升,
日夜循环至古今;
心内急如弦上箭,
士农工贾不从心。
《关帝灵签》第十三签:
君今庚甲未亨通。
且向江头作钓翁。
玉兔重生应发迹。
万人头上逞英雄。
“金乌西坠兔东升,日夜循环至古今”“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这些句子巧妙地运用了太阳(金乌)西落与月亮(玉兔)东升的景象,寓意着时间的流转与日夜的更替。同时,亦暗示着某种契机的到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兔被视为吉祥与好运的象征。因此,玉兔的重生,被赋予了积极的寓意,预示着好运的降临,激发着人们展现英勇的豪情。
在营造意象方面,林公签诗与台湾寺庙签诗皆展现出卓越的艺术造诣。两者皆巧妙运用自然景致、人物形象及动物象征等要素,精心营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意象空间。这些意象常富含深远的象征意蕴,能够触动读者的思绪与幻想,从而有效地传达信仰理念,启迪智慧之光。
(三)精美语言。
林公签诗与台湾寺庙签诗在语言运用上,均极为注重格式与押韵之规范。林公百首签诗与昭应宫「关帝灵签」百首签诗,均严格遵守七言四句之古典格式,无一偏离,展现出高度的格式统一。此种结构紧凑、韵律优美的表达方式,不仅便于传唱,亦利于记忆,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根据近体诗中绝句的规范,林公百首签诗与昭应宫“关帝灵签”百首签诗在韵律上亦遵循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的原则。这种对韵律上的严格遵守,使得签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同时也增强了签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比如:
林公签诗第四十九签:自少生来富贵家,眼前财宝莫奢华;吉人疾病逢天赦,异路功名定可夸。
“家”、“华”、“夸”押平水韵“六麻”平声韵。
“关帝灵签”签诗第十四签:一见佳人便喜欢,谁知去后有多般;人情冷暖君休讶,历涉应知行路难。
“欢”、“般”、“难”押平水韵“十四寒”平声韵。
这种精美语言的展现,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信仰与智慧,更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充分展现了寺庙签诗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比林公签诗与台湾宜兰昭应宫《关帝灵签》的签诗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海峡两岸签诗所共有的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彰显了签诗文化的独特韵味,也体现了海峡两岸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签诗为海峡两岸民众提供了心灵指引与启示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签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对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林公签诗文化,以其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肩负起推动闽台多元一体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使命。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