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董婷竹题《破界》
董婷竹 1973年生于辽宁盖州。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宋庄院副院长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
中国重彩研究会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重彩工作室导师
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获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金奖,第九届、第十届提名,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入名家特邀展。
2014年获中国经济网主办的【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中国画十大年度艺术家特别贡献奖。
2016年度获评《现代青年》人物专栏最佳国画艺术家。
2021年受故宫出版社之邀创作《紫禁城下》,数字高清作品长期陈列于故宫东华门99号院。
【那一场烟花春雨】
董婷竹
对应画家及画作:展子虔 《游春图》
引语:展开一场关于青绿山水的话题,而务必要谈的第一张画既是这幅《游春图》了。知识普及与故事性的话题没必要多谈,不如寻些旁枝末节,引出关于绘画的小问题,权当相互思考一下的好。
五月槐香局部 200x200cm 麻纸石色 2007
刘梓封:百度上写他是“唐画之祖”,今人的定调,强加上身。我是从作品中看到传承的,而且很系统,从造型、构图、布局到色彩与用笔,都是有依从的,显着规制。我想关键还是在于这幅画的幸运,留了下来,而后被世人称道。相比较,今时的山水画似乎面临“不幸”,现代体貌特征的人物画大行其道,花鸟画做内容与空间的重置后也能一派出新,而山水画越发难搞,越发小众,青绿山水就更加令人担忧。对于这样的局面你怎么看?
南山携老 140x170cm 麻纸石色 2010
董婷竹:这是个听起来很有使命感的问题,我觉得我还是回到游春图里去亨受春天的景致更让我觉得快乐。虽然我不知道展子虔在作此画时是否受到过困扰,但我相信他绝不会象我们一样,为今天多元和复杂的文化环境所困扰,更不会为山水画所面临的是继承和发展还是改变和创新而困惑。如您所说的传𠄘,系统,规制,无一不在局限之中。这样说的话似乎中国画是一个秩序的基础。您说相对于花鸟和人物,今时的山水画面临“不幸”和很难搞,我想是因为山水画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树石水云的丘壑,还有生命的哲学和体验的境界。有时候我在想,与其说是山水画难搞,倒不如说难搞的是我自己。
董婷竹夜航船 45x60cm 麻纸石色 2023
刘梓封:越是离我们远的,今天意识里的规制的东西就越少。这幅画从技术上看有缺陷,很多方法在今人看来显得稚拙,但又总觉得画面中有一种味道耐看且抓人,所谓气息、所谓韵致,再所谓什么“自我心性与人生感悟的传达”等等。这些都太虚,又有点扯。我觉得还是审美观、技术手段以及表现形式上达成了一种平衡,依此而生的体系进而又将我们拉回到对初始味道的美好感受中,因此而来的认同感占上风。作为画家,对此你有何其它感受吗?
绿野仙踪 80x80cm 麻纸石色 2007
董婷竹:我认同您的说法,正是因为这些规制,才让我们认识游春图。可游春图打动我的恰恰是也正是因为规制的东西少,才让我看到初始绘画性的自觉面貌。只有源头的水才更清澈,对,是清澈。我个人觉得游春图给中国山水画一个虽不成熟但却十分完美的开局,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才使得山水画接下来有着无限发展成熟的可能。但相对于当下的绘画对图式的沉迷和对符号的玩味,这种早期作为文化的人面对自然时最朴素的书写将永远鲜活。况且,绘画本身就是语言,山在,水在,树在,游春图真的离我们那么远么?也许技术有新旧,但艺术只有是或者不是,虽然只是看印刷品,我依旧觉得如沐春风。您说的远,大概是人心吧。有句话说人心不古,我一直相信即便是真实的稚拙,总也胜过虚张声势的炫耀和玩弄吧。
屈原的森林 52x82cm 麻纸石色 2013
刘梓封:追着上面的问题,对古人的画,我们会不会产生一种盲目崇拜呢?诸如认同历史所给予的高格局定调,诸如其珍贵程度所带给我们的价值观上的盲从,诸如迷信于一些虚头巴脑的词汇等等。你对其所投之的偏爱又是因何而来呢?
无忧花园 40x35cm 绢本石色 2015
董婷竹:盲目是因为见识的浅薄,现在的资讯这么发达,如果想的话,我们几乎能见到所有的传世之作。至于识,应该是一种认知吧。我不太认同这是一种崇拜,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应该是对某种情境产生比较相近的体验。当然,是历史告诉我们它的存在,但历史同时也告诉我们曾经无数经典的存在。而我对于游春图的偏爱是自觉的。是那种朴素的理想打动我。
胭脂山 22x18 绢本设色 2019
刘梓封:很多人见到当代画家拟古,用作夸赞的话里常出现“有古意”三字。我不觉得这话好,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张嘴满口的之乎者也。对这三个字你怎么看?你觉得对今人的画该如何去评价?
桥 44x66cm 绢本重彩 2018
董婷竹:我相信今天存在的任何一种绘画,都是今天生活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方式。也许对于画家来说绘画只是一种生命体验,无关于哪一种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契合,谁又能确定最古老的不可能是最未来的呢。虽然这表象的世界瞬息万变,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我相信真正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画面,可能画面背后的生命所呈现给我们的光明感。无论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风之谷 66x135cm 绢本重彩 2015
董婷竹虹 87x188 麻纸石色 2022
昨夜星辰 28x89cm 纸本水墨 2014
溪亭树 24x75cm 纸本青绿 2015
一面湖水 69x136cm 纸本设色 2015
翡翠谷 70x139cm 纸本泼彩 2016
红牛谷 83x43cm 绢本重彩 2019
翠微深碧 60x120cm 绢本 2017
东风破 84×44cm 绢本设色 2018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