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16日至19日,在山西优雅教育负责人崔晋博先生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先生携手“三标课堂”名师张海峰,马不停蹄地奔赴山西长治容海学校、沁县中学以及陕西西安玉立小学开展讲学指导活动,一路收获满满教育硕果。在长治容海学校,张海峰老师的一堂“三标化学课”大放异彩;于西安玉立小学,其指导的“三标语文课”与“三标数学课”同样成效斐然,尽显“三标课堂”独特魅力。今刊登张海峰的文章《“三标课堂”燃教育星火,化学课堂绽素养繁花》和“编者按”,供大家一览其风采。(另文报道《未来教育家的风采——张海峰长治西安讲学记》)


2025年8月16日,在长治容海学校的化学课堂之上,我怀揣着孟国泰先生“三标课堂”的实践火种,与九年级的“小老师”们一同开启了一场惊喜连连的科学探索之旅,成功实现课堂从传统“绿皮火车”到“现代高铁”的华丽跨越。
“起立!”随着这声指令,“小老师”们齐声诵读孟国泰先生的《自主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各位小老师好!大家喜欢魔术吗?”
“喜欢!”大家异口同声。
“那谁愿意协助张老师一起玩魔术?”话音刚落,坐在前排的两位“小老师”便迫不及待地冲了出来。“很好,拿起喷壶向黑板上贴的‘白纸’喷就行。”冲在前面的“小老师”立刻照做。当“化学”两个红色大字跃然纸上时,“小老师”们脸上满是惊讶,仿佛在疑惑:“怎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化学,便是这样一门有趣且神奇的科学,让我们一同走进化学世界,探索其奥秘吧!
“三标课堂”的第二步,是出示本节课的三个目标并详细解读。其中,目标二和目标三又各自分解为任务一、任务二,这便是“习题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流程化,流程素养化”。适切的课堂目标是“三标课堂”的关键所在。“三个目标一起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小老师”们思索片刻后说道:“十分钟!”
“好,先给大家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为大家演示碳酸氢铵分解实验和铁生锈实验,实验属于大家另一部分的学习内容。现在,进入个体自主学习时间。”
随着目标的明确和任务的下达,孩子们迅速转入自主学习环节。有的认真翻阅书本,有的低头沉思,还有的奋笔疾书……当被动学习被主动发现所取代,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每个孩子迸发出的力量都令人动容。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演示了碳酸氢铵的分解实验。当白色粉末在试管中受热逐渐消失,那股特有的刺激性气味弥漫开来时,孩子们纷纷皱起鼻子,却又充满好奇地凑近观察。“老师,为什么固体会‘消失’,试管中怎么会有水珠?澄清石灰水为什么变浑浊?”问题一个接一个抛来。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小老师”们结合课本和实验现象自主推理,遵循“三标课堂”问题解决流程——即任务流程化,自己不会找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帮教,全班不会老师再闪亮登场。这时,我们老师绝不能提前干预,要让每位“小老师”都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很快,有学生举手:“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更有学生联想到农业上氮肥的保存问题:“农民伯伯储存碳酸氢铵时要密封,不然就会像实验里一样分解失效!”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三标课堂”的魅力:当知识从实验中生长,当思维在真实问题中碰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中做”便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素养成长。
当“小老师”们观看“铁生锈实验”视频后,被铁生锈的实验现象深深吸引。第一组的“小老师”自主总结出反应原理,还创新性地提出防锈方法,并由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出防锈原理。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
下课后,我还听到几位同学在热烈讨论课上的内容。望着他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课堂的边界已被打破,科学探究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破土而出。
青力点评
三标课堂名师张海峰的文章,生动呈现“三标课堂”在化学课中的精彩实践。以魔术开场巧妙吸引学生,课堂流程清晰,从目标设定到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环环相扣。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在真实问题中碰撞思维,素养得以提升。课后学生热烈讨论,足见课堂魅力。此实践为教育创新提供范例,让素养成长清晰可见,“有未来教育家的风采!”(孟国泰对张海峰的赞语)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