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博庵题
田博庵
字庚石,山东菏泽人,当代大写意花鸟代表性画家。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还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专题展览并多次获奖。画作先后被国务院、中央办公厅、怀仁堂、天安门管理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和多家权威艺术机构收藏。数十家专业出版社、报刊杂志和网络、电视等媒体专题、专栏介绍其绘画作品和艺术造诣;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2019年6月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庆祝中马建交45周年、中国传统文化国际行″交流活动;2019年11月上海朵云轩隆重举办《田博庵花鸟画展》。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嵩山书画院院士。
铁墨山河·中原气韵
田博庵大写意花鸟画的“重拙大”美学体系探析
引言:双源淬炼的艺术基因
田博庵的艺术生命,是一部水土交媾的史诗。山东菏泽的沃土赋予他朴野厚重的生命原力--那里是庄子逍遥之境,是水浒故事流传的豪勇之地,是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炽烈乡情,更是高台戏腔与菏泽鲁锦交织的民俗盛宴。而中岳嵩山的苍茫气象,则为他注入雄浑磅礴的空间意识。从曹州书画院到嵩山书画院,他背负两片文明沃土的滋养,以笔为凿、以墨为铜,在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疆域上,铸起一座名为“重、拙、大”的艺术丰碑。
第一章:墨魂·重如泰山的力量美学
在田博庵的画卷里,墨不仅是媒介,更是有体积、有重量的物质实体。
铁铸玄黑:
他大胆突破“墨分五色”的温雅传统,将焦墨、宿墨、积墨推至极限。层层叠加的墨色如青铜浇铸,在宣纸上形成钢蓝色泽的金属光晕,令观者恍见商周鼎彝的肃穆幽光。这种对“黑到极致反生华”的探索,让沉郁墨块焕发内在生命力。
光破混沌:
浓墨深处,常有飞白如电、留白如刃。画面中最暗处常现出水晶般的透亮(如《寒林栖鹰》中墨翅边缘的银光),最密处反有空灵喘息(如《虬龙舞雪》枯藤间的雪隙)。这种“墨极则亮,密极则疏”的辩证法则,重构了水墨的空间逻辑。
学术视角:
美术评论家王志坚称其墨法“以碑刻的深度对抗文人画的轻盈,将花鸟画从案头清供变为山河纪念碑”。
第二章:笔魄·拙若古篆的形质革命
若说墨是其艺术的筋肉,笔便是撑起山河的金石铁骨。
线刻万物:
提按如凿击,顿挫似錾金。其线条中锋沉勒如汉隶,侧锋劈斫似魏碑,老藤可作篆籀盘曲(《紫雪垂天图》),鹰喙可比甲骨凌厉(《独立寒秋》)。每一笔都是对物象的刀劈斧凿式提纯,剥落浮华伪饰,直抵生命本真。
枯润相生:
飞白处似风化千年的石刻,润笔处如饱含雨露的厚土。在《嵩岳松风》中,焦墨皴擦出松皮的粗粝沧桑,淡墨泼染出云气的流动生机。枯笔见风骨,润墨养元神这恰是中原文化“外拙内盈”的精神镜像。
技法溯源:
中央美院教授刘曦林指出:“田氏将山东嘉祥汉画像石的雄浑线刻与洛阳龙门石刻的骨相张力,转化为纸上刀笔,开创了花鸟画的‘碑学派’表达。”
第三章:气象·大境无疆的空间诗学
他的构图,是一场对传统疏逸美学的反叛宣言。
顶天立地式纪念碑构架:
画面常以主体贯连天地边界(如《砥柱凌霄》中上抵穹顶、下扎深渊的巨松),形成泰山压顶的视觉威仪。物象被置于命运悬崖的宏大叙事中,赋予花鸟以史诗品格。
密不透风的生命场域:
在《墨荷交响》系列中,荷叶如青铜盾牌层叠交撞,莲蓬似战锤悬垂,通过满构图的压迫性张力,将“接天莲叶”的壮阔意象推向极致,让有限的尺幅吞吐八荒之气。
文化隐喻:
这种“满、密、厚”的视觉图式,暗合中原文明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仰韶彩陶的密饰)、五谷蕃熟的丰饶信仰(汉画像石中的嘉禾盈车),是以现代笔墨重构的农耕文明集体记忆。
第四章:中原画风的时代意义
田博庵的实践,为当代中国画坛提供了三大启示:
1.地域文化的当代表达范式
他以“菏泽朴野为血,嵩岳雄魄为魂”的创作路径,证明传统地域文化基因可通过个体生命的淬炼,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艺术语言,为“水墨本土化”提供经典案例。
2.传统写意的现代转译密码
金石用笔、重墨造境、碑式构图一这套“重拙大美学公式”,既是解码徐渭、吴昌硕的秘钥,更是叩响现代视觉经验的大门,彰显写意精神在当代的再生能力。
3.民族气魄的绘画维度拓展
当柔媚甜俗之风盛行时,他以铁墨冲突、刚健沧桑的阳刚气概,重振了中国画的“大雅正声”。如《大河奔流》中的泼墨群鹭,似青铜箭镞撕裂长空,奏响黄钟大吕般的生命壮歌。
结语:山河作证
退休后的田博庵,仍行走在嵩岩鲁塬之间。他的笔锋愈发苍辣,墨色愈加澄明--那是千载文化厚土沉淀的澄澈。
其艺术正如他钟爱的汉柏唐槐:根脉深扎中原大地,枝干錾刻历史风霜,而每一簇新叶都在宣告:当铁墨撞见山河,写意便有了青铜的重量,花鸟便成了天地的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