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北洋大戏院趣闻四则
张维刚
济南北洋大戏院始建于1905年,位于济南市经二纬三路通惠街1号。那时济南老戏园城里商埠有不少,但都很小多都是书场类的成不了大气候。北洋大戏院是济南市最早的正式戏剧场址,比起济南解放初期的大观园第一剧场、南岗子的天庆剧院、共青团路的大同剧场等堪称鹤立鸡群,和后来新建的山东剧院比当然逊色多了。但济南北洋大戏院是山东省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在使用的专业戏剧演出场所。
北洋大戏院最初名为“兴华茶园”,1923年改建后,先后被称为“商乐舞台”和“聚华戏院”,1934年定名为“北洋大戏院”。1951年更名为“实验剧场”,1954年重建后改为“人民剧场”,1992年恢复为“北洋大戏院”,2001年加盖三层小楼和内部装饰后一直使用至今。2007年被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年近八旬,出生在商埠经二纬四路仁美里,父亲在路西开了家“海涛诊所”,路东面对门福东里的“北平旅社”是薛中锐家开的。诊所和旅社离火车站很近,还都紧挨着那时各类肉菜海鲜最丰盛济南万字巷,向北拐个弯走到通惠街东头就是北洋大戏院。结天时地利人和之缘,来济南的愿去北平旅馆住店,不舒适的可来海涛诊所瞧病,戏迷们大都在北洋大戏院听戏。从生意角度看是十分兴荣的地段。
那时来北洋大戏院演戏的名角很多。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四大名旦除梅兰芳外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来过北洋大戏院演出过,四小名旦毛世来、张君秋也光顾过,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李万春、裘盛戎、叶盛兰、杨宝森、袁世海、小白玉霜、新凤霞、常香玉等都曾在北洋大戏院登过台。相声大师侯宝林、马季在北洋大戏院不止一次亮相。该剧院在海内外梨园界和广大戏迷中享有较高声誉,至今仍是戏迷票友聚集的场所。近几年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以及豫剧名家索海燕也曾应邀在北洋大戏院演出,得到了泉城戏迷的喜爱和欢迎。
相关北洋大戏院的趣闻听到的亲眼看的很多值得念叨念叨,下面这四则趣闻犹让人回味。
戏迷和臭虫
听马姓朋友说起,他父亲四十年代曾任北洋大戏院的经理,每当名角来临自是忙得不可开交。最发愁的是座位不够,那时前几排才有单座,大部分是联椅人挨人挤着坐。马经理只好求助通惠街居民,让伙计们去老百姓家中抬板凳、抽床板,充当临时座位。殊不知长凳和床板缝隙中那时藏着不少臭虫,观众坐上去臭虫爬出来就咬,戏迷顾不了这些,边看戏边挠痒也未耽误鼓掌喝彩呢。后来臭虫都爬到联椅上了,才有人提出要灭灭泛滥的臭虫。马经理叫人把联椅拖到通惠街上用开水浇烫,还给通惠街居民发六六六杀虫药,来俺家海涛诊所买止痒膏发给戏迷们。通惠街老居民们可能都记得那些场景。居民们提供床板马经理还是要给点报酬的,所以大家也很乐意配合,经过浇烫药杀措施后通惠街居民家臭虫也减少了。现在臭虫早就绝迹了,而热爱京剧国粹的戏迷们越来越多,那位北洋大戏院马经理在天之灵也非常欣慰了吧。
名旦与厨师
尚小云四大名旦排第三,有自己的戏班子包括乐队琴师、侍奉人员,还有自己的厨师。其厨师姓张,常年随尚小云全国各地演戏,而且尚小云对其烹调手艺情有独钟,基本不吃其他厨子做的饭菜,所以张厨师很少回家来。其家属张伯母和其子就住在仁美里一间陋屋,这也是尚小云来北洋大戏院唱戏时才知道的,张伯母从未提过夫君是尚小云私人厨子。我出生时张伯母看到本人长得挺结实,给我起了个“钢蛋”小名。现在我去纬四路老熟人见面还一口一个钢蛋的叫呢。张厨师育有一子名张长岭因头长得稍长,绰号“长头”是纬四路孩子王,爱好皮影戏,小时候只要不去上学,我就跟着“长头”从清早玩到傍晚,用薄猪皮涂上蜡后,打上草稿用各种小刀刻制诸如孙悟空、猪八戒等西游记人物的皮影,还学唱皮影戏腔呢。尚小云来张厨师家探望,正碰上我们乱轰地玩皮影戏。听到我们唱皮影戏,看得尚小云满脸带笑鼓励赞叹,把带来一竹篮蜜桔分给孩子们吃。尚小云面目清秀身材稍胖,说话有点娘娘腔,但他大度豁达邀请厨师邻里晚上去北洋大戏院看他的戏,把票让孩子们带回家。父亲带我晚上去看戏,演的好像是《打渔杀家》,那时我小看不懂,但北洋大戏院响起一阵阵经久不息的喝彩声一直映留梦中。如今尚小云早就到天堂唱戏了,不知张厨师陪着去了吗?还记得有个叫钢蛋的顽童现也已是白发老者,那时在北洋大戏院听过大师唱腔清韵余音绕梁吗?
君秋赠国画
四小名旦张君秋五十年代来北洋大戏院演戏,引起不小轰动,可能连唱两天戏有些劳累,第三天早上嗓子突感有些不适,晚上还有《西厢记》全套演出,君秋正在着急之际,住我家楼上在北洋大戏院帮忙检票的姚阿姨,直接把君秋领到我家诊所求医来了。父亲只用了几颗粉碎了的胖大海、几片薄荷叶少掺了点蜂蜜熬成药汁让其饮下,果然十分奏效。君秋老师感谢不止,抬头望着诊所客厅中《医界之光》横匾,赞叹不已。那天晚上演出照常进行,一点事也未耽误。张君秋不光戏演的出类拔萃,台上随唱戏随根据剧情写意画画功夫也了不得。那晚唱红娘角色,尽入情中挥毫泼墨,当场画了秋菊图和夏荷鱼各一幅分送姚阿姨与我父亲,还带话说:海涛诊所医病,如我唱戏历练有方,实为各有千秋,都是张姓人家可谓戏界医界之光。如今君秋、父亲、姚姨都早已过世,可惜的是君秋老师送我父亲的夏荷鱼丹青写意画作在文革时期付之一炬,姚姨的后人不知保存了秋菊图否?真乃是:秋菊丹青水墨鱼,西厢记里意何如。怎知后世常叨念,戏院北洋趣味书。
中锐跑龙套
都知道薛中锐是话剧表演的大家,获得中国话剧最高荣誉“金狮奖”。但人家不是科班出身,当时山东话剧团就在纬四路华北新闻院内招考演出人员,薛中锐自告奋勇报考,一试即过不能不说有天分之才。薛中锐比孩子王“长头”还长好几岁,“长头”领着我们看录取发榜公示觉得不服气,说咱是不考一考也准能榜上有名。我从心里佩服薛中锐大哥哥,对“长头”之言似信非信。薛中锐参演的第一部话剧是《太平天国》就在北洋大戏院。因为薛大哥原是纬四路土生土长的孩子,登台演出确是这条街的一种荣耀。其父给凡住在纬四路邻里老舍的街坊们都发票去捧场观赏,而“长头”和我们一帮孩子也去了是站在过道上看的。不过让人有点失望,薛大哥只演了一个打旗的小卒,从台上一晃而过所谓跑龙套也。“长头”笑着说这算什么角,还赶不及咱的皮影戏。但是学习历练出真功夫,薛大哥很快就在参演的第二部话剧《秋海棠》中把扮演了副官角色,话剧《秋海棠》首演也是在北洋大戏院,“长头”看后没再说这说那。薛中锐话剧生涯在北洋大戏院起始,从跑龙套到大名鼎鼎的话剧表演权威告示了我们一则深刻哲理:坚韧励志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秘诀。薛大哥前年仙逝,而北洋大戏院舞台上他当初执著不懈历练贯一的身影留给后人多少启迪和激励啊。

(作者张维刚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副会长)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