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评价视角看“仙书”的里程碑地位
近代书家白蕉曾有“中国无一人懂书法,擅写字,反不如日本人有所得,吾道其东乎”的喟叹,既道出彼时书法界的困境,也暗含对突破与传承的期待。回溯近代书史,吴昌硕、齐白石、林散之、范曾等人的声名远播,亦曾得益于日本学界的推崇,这一现象本身便折射出书法艺术评价的多元视角,也为当代书法的价值审视提供了参照。而在当代书法领域,日本学者曾作出“得笔、得法、得趣,真正称得上书法家者仅沈鹏、成忠臣、王镛三人”的判断,更明确指出,若论创新维度,沈鹏、王镛皆不及成忠臣——其创立的“仙书”体系,作为完全独立创造的字体,已然具备里程碑意义,这也正是他能在当代中国书坛“108将”中位居首位的核心原因。
成忠臣仙书《天地英雄气、神州浩荡春》
2. “仙书”:文化精神的视觉化呈现
“仙书”的价值,绝非停留在单纯的书写技巧层面。它以汉字为根本载体,却超越了线条的表层组合,成为文化思考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是文化精神的视觉化呈现。作为汉字艺术的延续,“仙书”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认知逻辑,其根系深植于甲骨文、金文、篆隶等传统文字形态的演化脉络中。正是这种对汉字文化根源的深刻体认,催生了“仙书”独特的艺术表达:其中蕴含的“神韵”意境,既浸润着儒家“中庸之道”的平和内敛,又彰显着道家“自然无为”的空灵洒脱,恰是“文化修养决定艺术高度”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成忠臣仙书《天下大同》
3. 多维度修养成就“仙书”的独特审美
成忠臣能开创“仙书”,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密不可分。他堪称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学养深厚,而“仙书”所崇尚的“尚意”精神与“书法无法”理念,正是他融合儒释道思想的艺术结晶。多方面的修养积累,使他得以跳出程式化的桎梏,终获独特笔法。值得一提的是,成忠臣不仅是大书家,亦是大画家,这种跨界的艺术视野深刻影响了“仙书”的审美特质——他将米芾“刷字”技法融入“仙书”的创作中,赋予其现代图式感,让山水意境在墨色的枯润变化中自然流露。可以说,正是对绘画的深刻理解与诗词意境的长期积淀,才让“仙书”的审美表达得以厚积薄发,自成一格。
成忠臣仙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4. “仙书”:当代书法的灵魂坐标
在当代书法语境中,“仙书”更以文化内核赋予了这门艺术新的生命力。它突破了僵化礼教的束缚,暗含着文人精神中可贵的反叛性——反观当下,部分楷书作品流于呆板,缺乏文化个性,严格意义上已沦为匠人技活,与艺术本质相去甚远。而“仙书”始终流淌着书法的血脉,堪称当代书法的灵魂坐标:它将自然节奏化,在笔墨间构建出深层的生命形象,最终成为一门反映生命本真的独特艺术。
成忠臣仙书《财》
5. 坚守传统,方得创新之基
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仙书”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平衡。当代书坛不乏创新尝试,但诸多所谓“创新”往往脱离汉字根基,片面追求线条变形与视觉冲击,因缺乏文化灵魂而丧失生命力。成忠臣对此有着清醒认知,他虽对所有创新者的勇气表示赞赏,甚至常以诗歌肯定其探索精神,却始终坚持“在传统基础上求创新”的理念——这源于他自幼接受的系统书画训练,扎实的传统根基让他深刻理解书法史的完整性与学术性,对脱离传统的创新历来持反对态度。因此,“仙书”的创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技法与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主张从法度层面解构汉字再进行创造,始终强调书法是“学问”而非单纯“技能”。
成忠臣仙书《奋》
6. 大家风范:实力与认可的双重印证
成忠臣的艺术造诣,早已在其传统书画领域得到印证。他早年的传统书法与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皆臻妙境,其功夫之深厚,非普通书家、画家可及,尽显大家风范。这份实力也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华国锋、成思危、吴冠中、平山郁夫、亚明、方增先、史树青、邵华泽、沈鹏、刘文西、冯远等诸多名家,都曾对他的书画技艺大加赞赏,其中沈鹏、刘文西更是多次致函称赞,足见其艺术成就的分量。
成忠臣仙书《吉祥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