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程雁滨 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安徽省黃山市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早年毕业于安徽省教育学院艺术系,曾先后历任安徽省泾川书画院副院长、文化舘舘长、博物馆馆长等职,现定居上海。
程雁滨和他的焦墨山水
文/建军
艺术家在艺术的海洋里搏击或畅游,姿态万千,风情种种,无不因其性情所左右。性情,即是蕴藏在画家灵魂中的情感,灵魂的情感决定其语言风格的形成。解读程雁滨先生的焦墨山水,仿佛在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汪涟漪,使人感到清新、逸趣、耐人寻味。
雁滨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一直令我所钦佩,他的作品重构图、讲意境,强调画为心声,意在笔先。画家“神与物游”、“心物交融”或“造境”、“寄情”,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情绪,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意识。雁滨先生曾遍游大江南北,览峻岭胜景,探众山奇伟。
所到之处,总以童稚般的真情天趣去体察云淡风清的变幻。在长期的艰苦认知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博大、凝重和肃穆,寻求自然时空与心灵意向的契合。他喜以焦墨表现其峥嵘华滋,空灵奇逸,乾旋坤转。
他的山水作品多为云烟幻变,林山蓊郁,山泉飞鸣,充满着生气的宇宙之大象,天地之大美,他笔下的山水是包含着个人情感和充满着寄情的心象山河;体现出“天人合一”、“大道自然”的艺术追求。他以笔墨与山川为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性,抒发出对百变人生的无限感怀。
傅抱石先生说,中国山水画应以“游、悟、记、写”的步骤,不仅是对景选择与描写,更应重视主观思维对物的认识和感知。程雁滨先生的山水作品即是“度物象而取其真”。这真,是艺术的真,是艺术家“因心造境”的真。
雁滨先生坦诚、乐观。近期所见先生的一批焦墨新作,无不苍雄中藏蕴润,隽逸风丽。他凭借着对焦墨山水笔墨的独立理解和对山川峻宇的热爱,创作出一幅幅精神与个性十分强烈的山水佳作。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