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众说纷纭的“应试教育”,孟国泰说:
应的是“混合运算”,试的是“规则意识”;
应的是“将进酒”,试的是“人文情怀”;
应的是“牛顿三定律”,试的是“科学思维”。
孟国泰对“应试”的创造性诠释,打破了将应试简单等同于“题海战术”与“分数竞赛”的刻板印象。在传统语境中,应试教育常被诟病为“考查内容固定、忽视个性发展”的机械训练。而孟国泰通过“应—试”二元解析,揭示了考试本质应是“知识载体”与“素养内核”的辩证统一:
“混合运算”对应“规则意识"”:数学公式背后是逻辑秩序的建立;
“将进酒”承载“人文情怀” :古诗文背诵实质是文化基因的传承;
“牛顿定律”映射“科学思维”:物理公式实为理性认知世界的工具。
孟国泰先生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解读应试,将其视为一场多维度的考验,涵盖了规则意识、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等多个层面。这种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应试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应的是‘混合运算’,试的是‘规则意识’”。混合运算作为数学中的一个典型内容,其解题过程需要严格遵循运算顺序与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方法,更要理解并运用括号优先、先乘除后加减等规则。这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更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检验。规则意识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通过应试,学生能够在一次次的练习与考试中,逐渐培养起对规则的敬畏与遵循,这种意识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
其次,“应的是‘将进酒’,试的是‘人文情怀’”。《将进酒》是李白的经典诗作,它以豪迈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刻感悟。在应试中,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与默写,更是对其背后人文精神的领悟。人文情怀是对人类情感、价值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当学生在学习《将进酒》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李白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豁达,体会到古代文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这种人文情怀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它使学生不仅仅关注知识的积累,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应的是‘牛顿三定律’,试的是‘科学思维’”。牛顿三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它们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应试中,学生对牛顿三定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公式和定理的死记硬背,更是对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是一种理性、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学习牛顿三定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运用逻辑推理去解决各种物理问题。这种科学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孟国泰的阐释消解了“应试”与“素质”的虚假对立。在新教育语境下(百度百科《新语境》),当考试能真正检测出“规则意识、人文情怀、科学思维”等素养时,“应试”本身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这种辩证思考为破解当前教育困境提供了钥匙不必废除考试,而要重塑考试的灵魂。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应试教育,既要发挥它的优势,又要弥补它的不足,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