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深处的年轮——一名林业工作者的半生纪实
时光如林间的溪流,悄然流淌过三十余载春秋。当山间的晨雾再次漫过肩头,当指尖抚过树木粗糙的年轮,那些浸透汗水与泪水的岁月便在记忆中愈发清晰。从1991年那个怀揣青涩梦想的夏日,到2025年看到人事平台2024年通过林业高级工程师评审公示的清晨,我与林业的缘分,早已如古树的根系般深扎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这半生的辗转与坚守,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作者的成长史,更是一代林业人在时代浪潮中拼搏的缩影。
一、初入山林:青春在泥土中扎根
1991年的夏天,蝉鸣聒噪得让人心烦意乱,我却在这样的燥热中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抉择。通过招工考试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外婆家的老槐树下纳凉,那张印着“全民合同工”字样的通知书,在我手中重若千钧。这意味着我将成为某国有林场的一员,从此与山林为伴。
身材矮小瘦弱的我,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忐忑的是未知的山林生活究竟会是怎样的光景。外婆得知消息后,第一个站出来强烈反对。她拉着我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心疼:“丫头,你这小身板,怎么禁得住山里的苦?日晒雨淋不说,还要干重体力活,咱不去行不行?”
看着外婆泛红的眼眶,我强忍着内心的酸涩,故作轻松地开玩笑:“外婆您放心,我不怕苦,不怕累,更不后悔。要是真忍不住想哭,我就躲在草丛里偷偷哭,保证不让您看见。”本想安慰外婆的玩笑话,却让她瞬间红了眼眶,积压的担忧化作嚎啕大哭。那泪水里,有心疼,有不舍,更有对孙女未来的牵挂。我知道,从踏上林场路的那一刻起,我就要独自面对所有风雨了。
初到林场的日子,远比想象中更艰难。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带着简单的盒饭和水壶,跟着老职工们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林业工作的艰辛,在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时的山场没有像样的路,我们只能踩着落叶和碎石前行,遇到陡峭的山坡,还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中午饿了,就找块平坦的石头坐下,打开早晨带去的盒饭。夏天饭菜早就被晒得温热,冬天则冻得冰凉,可再难以下咽,也要强迫自己吃下去,因为下午还有更繁重的工作等着。
渴了,就到山间的清泉边,用手掬起一捧泉水直接喝。那泉水清冽甘甜,是山林给予我们最慷慨的馈赠。累了,便随地而坐,哪怕身下是潮湿的泥土或尖锐的石子,也能靠着树干短暂地眯一会儿。一天的劳作结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往床上一躺,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似的,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夜深人静时,山林里的虫鸣格外清晰,我常常会想起外婆的眼泪,想起自己说过的玩笑话,可倔强的我从未真的躲在草丛里哭,只是在被子里悄悄擦干眼角的湿润。
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压抑。在那个年代,林业生产一线工人地位卑微得如同山间的野草。在大会小会上总是对着后勤干部说,你们不好好干,就去一线干,感觉一线工人是劳改犯似的,看着干管们轻松的工作和体面的待遇,再看看自己满是伤痕的双手和沾满泥土的衣服,一种强烈的不甘在心底滋生。我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不能一辈子都困在这卑微的处境里。
二、暗夜求索:在星光下积蓄力量
改变命运的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地生长。我知道,对于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我来说,知识是唯一的出路。恰逢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选择了行政管理专业。从此,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两半:白天是山场上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则是夜校里挑灯夜读的求学时光。
白天在山里干活,体力消耗极大,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夜校,常常听着课就忍不住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我总是坐在第一排,手里握着笔,不停地做笔记。遇到难懂的知识点,就趁着课间休息向老师请教,或者在课后追着老师问个明白。同学们大多和我一样,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的成年人,大家相互鼓励,彼此支撑,在昏暗的灯光下共同编织着改变命运的梦想。
夜校的教室离家很远,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我只能步行往返。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我裹紧单薄的外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漆黑的路上,心里却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充满温暖。夏天则闷热难耐,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常常一节课下来,身上被叮得满是红包,可我毫不在意,只要能学到知识,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三年的时光,在汗水与坚持中悄然流逝。当我拿到成人中等专业行政管理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张证书,是我用无数个夜晚的苦读换来的,是我向命运抗争的第一份成果。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命运似乎也开始眷顾努力的人。1997年,福建林学院面向基层林业工作者招收实践生的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参加了招生考试。那段时间,我白天照常干活,晚上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复习中。林场的宿舍没有书桌,我就趴在床上,借着昏暗的灯光啃书本。林业知识、数学、语文……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反复咀嚼,直到烂熟于心。
考试那天,我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考场。当成绩公布,得知自己被福建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林学专业录取时,我激动得跳了起来,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外婆听到后,笑着笑着就哭了,她拉着我的手说:“丫头,你出息了,外婆没白疼你。”
在福建林学院的日子,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上,我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我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专业资料。林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我在林场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让我对林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带着书本走进山林,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中,看着树木的生长、土壤的变化,感受着林业的魅力。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我成为了班里的佼佼者,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刮目相看。毕业时,我被推荐参加选调生面试,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满怀期待地准备着。然而,命运却给我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入党,我最终未被选中。这个结果让我深受打击,但我没有气馁,很快又报名参加了全国公务员考试。
为了备考公务员,我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把自己埋在厚厚的复习资料里。笔试成绩公布,我以0.5分之差与公务员失之交臂。那一刻,我感觉天仿佛塌了下来,所有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我躲在角落里,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痛哭流涕,那种明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又擦肩而过的滋味,实在太难受了。
三、兜兜转转:在磨难中坚守初心
毕业后,我带着一丝失落回到原单位,要求复职。可此时的林场早已物是人非,领导换了新面孔,对我这个“外来者”处处刁难。他们以各种理由推脱,迟迟不安排我的工作。我每天往返于林场和家之间,看着昔日的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这段等待的日子,漫长而煎熬,我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直到2004年,在我近乎绝望的时候,才终于被安排回原单位。可此时的我已经怀孕在身,单位却告知我,接收后要让我停薪留职。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我刚刚看到的希望又被泼了一盆冷水。领导的刁难、同事的冷眼,让我彻底寒心。2007年伤心之余,我偶然看到消防大队招聘文职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竟然被录取了。
在消防大队的日子,是一段全新的体验。军营里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口号、严谨的纪律,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我从事文书工作,每天整理档案、撰写材料,虽然工作内容与林业无关,但军营的氛围让我学会了坚韧和担当。那段军旅生活,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力量。
可我心里始终放不下林业。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山林里的一草一木,想起那些在山场上挥洒汗水的日子。林业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面临留队还是回林场的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知道,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我对林业的热爱都不会改变。
回到林场,我以为等待我的会是新的开始,可命运再次给我开了一个玩笑。我依然被安排从事一线生产劳动,仿佛之前的学习和努力都成了泡影。第一天上班是施肥,我背着沉重的肥料,在山场上艰难地行走,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瞬间打湿了我的衣服,冰冷的雨水顺着脸颊流下,与汗水混在一起。那一刻,积压在心底的委屈、不甘、失落瞬间爆发,我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天,我就是这样汗水和着泪水,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我感慨命运弄人,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依然要回到原点?我心怀不甘,却又无力反抗。可我骨子里的倔强不允许我就此放弃,我咬紧牙关,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山场劳动。施肥、除草、造林……每一项工作我都认真对待,哪怕心里充满了委屈,也从未敷衍了事。
每年林场都会组织竞岗,我抱着一丝希望,每一年都积极参加,可每一年都无缘上岗。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谓的竞岗只是一种形式,是当权者进行岗位调整的手段。如果他们不用你,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也会被当成可有可无的尘埃。同事们的嘲笑、领导的轻视,像一把把尖刀刺在我的心上,让我的期望一点点降到冰点。沮丧不安的情绪笼罩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就只能这样了。
就在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生活给了我一丝温暖。或许是看到了我的坚持和努力,同事们开始认可我,推荐我担任女班班长、职工代表等职务。这些小小的认可,像黑暗中的微光,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慢慢地,场领导开始让我参加伐区调查,虽然还是一线工作,但至少能接触到一些技术层面的内容,这让我看到了一丝转机。
201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林场两千亩左右的山林。灾后重建工作繁重,林木检尺人手不足,我被抽调去参与检尺工作。当时计算材积用的是电子计算器,由于山场地形不平,计算器摆放不稳,数据老是出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我看着大家焦急的神情,心里暗暗琢磨,能不能找到一种更高效、更准确的计算方法。
凭借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尝试着自己设定一个表格,根据不同规格的树木设定了材积计算表。这样一来,只要输入树木的胸径、树高,就能直接得出材积,大大减轻了核算工作量,也提高了准确率。同事们用了我的表格后,都对我赞不绝口,说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之前承诺我去帮忙按照每天60元算产值,结果我每月出勤率25天以上,最终却只给我每天18元。这种人为的伤害,让我欲哭无泪。那一刻我才明白,当一个人卑微的时候,你的自尊会被他们肆意地踩在脚下摩擦。说实话,当时我连死的心都有了,感觉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但看着身后郁郁葱葱的山林,我又告诉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为了这片我深爱的土地,我也要坚持下去。
四、岁月回甘:在坚守中收获成长
泪水和着汗水的时光一年又一年地流逝,我在山场上默默坚守着,从未放弃对林业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终于,在2014年,通过所谓的竞岗,我被安排到资源培育股从事营林业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这个岗位虽然不是什么高位,但至少让我摆脱了一线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已经让我无比满足。
在资源培育股的日子,我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营林业务需要掌握最新的造林技术、林木养护知识,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则要求细致、严谨。我买来大量的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技术员请教。除了做内业工作,我还要经常出外业,深入山场进行调查、监测,了解林木的生长情况。
那时,我的工资还不及和我同期招考的同事高,常常被人嘲笑“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挣得比别人少”。面对这些嘲笑,我没有生气,也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我知道,只有做出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从技术员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专业技术道路上前行。每一项工作,我都力求做到最好;每一个数据,我都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在营林业务中,我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比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优化造林密度等,这些建议被采纳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让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林场的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领导开始重视我的工作,同事们也对我刮目相看。我不再是那个被人轻视的一线合同工,而是成为了林场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5年。这一年,我参加了林业高级工程师的评审。为了这次评审,我准备了很久,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成果、技术报告、论文等。评审过程紧张而严格,但当得知自己被评为林业高级工程师的那一刻,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三十多年的坚守,三十多年的付出,终于换来了这沉甸甸的荣誉。
站在山林深处,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树木,我感慨万千。从1991年那个初入山林的青涩丫头,到如今的林业高级工程师,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也充满了收获与成长。我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也曾因挫折而绝望,但我从未放弃对林业的热爱,从未停止过努力的脚步。
那些在山场上挥洒的汗水,那些在夜晚苦读的灯光,那些在挫折中流下的泪水,都化作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我知道,我的成长离不开这片山林的滋养,离不开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更离不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如今,我依然每天穿梭在山林中,看着一棵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看着一片片采伐迹地变成绿洲,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与喜悦。林业工作虽然辛苦,但它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深知,林业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生态环境,关乎子孙后代。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我将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汗水,为这片山林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山林跋涉,有平坦的坦途,也有陡峭的悬崖;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但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在跋涉中收获成长,在岁月中品味回甘。我的故事或许平凡,但它见证了一个普通林业工作者的奋斗与坚守,也见证了一代林业人对绿色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山林为伴,让自己的生命在绿色的事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半生林业感怀
文/叶林
卅载山林足迹深,风霜刻面鬓沾尘。
晨随露色披星出,晚伴松涛戴月巡。
夜校灯寒终破壁,春闱梦碎未沉沦。
汗融雨泪滋新绿,尺算材积付苦辛。
傲骨岂甘尘底卧,冰心终向岭头伸。
今朝赢得青衫贵,犹对苍松忆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