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俗话说:“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这句话体现了木雕工艺在传统建筑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意味着在没有雕刻的情况下,房屋只是简单的建筑结构,而有了精美的雕刻,房屋则变得尊贵和有艺术价值。这句话强调了木雕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无论是用于家居装饰、宗教建筑还是宫廷建筑,木雕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美学。工匠们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刻画出大千世界,通过线条的流畅与雕刻的深浅,表现出山水、人物、花鸟等丰富多彩的题材,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刀下罗万壑,方寸刻乾坤”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建筑木雕艺术的精髓。“刀下罗万壑”则形容雕刻家运用刀法,能够在木材上创造出千沟万壑、曲折多变的地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的自然风貌。 “方寸”指的是木雕作品的体积之小,而“刻乾坤”则表达了艺术家在微小的空间里,刻画出宇宙乾坤、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木雕艺术不仅展现了雕刻家高超的技艺,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每一件木雕作品,几乎都追溯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在描绘一片风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刀下罗万壑,方寸刻乾坤”,这不仅仅是一句赞美之词,更是对林公祖殿木雕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高度概括。
一、刀下罗万壑:木雕艺术的表现力。
林公祖殿的木雕艺术的精髓在于其精湛的表现力。匠人们运用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想象。他们从自然界汲取灵感,选取花草鸟兽、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瑞兽作为创作元素,通过精细的雕刻,赋予木材生命与灵魂。这些木雕作品或静谧祥和,或生动活泼,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在梁上,我们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的龙凤腾跃;在柁墩上,则有祥云缭绕,莲花盛开;而垂花柱上的木雕则如同轻盈飘逸的花朵,随风摇曳。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与意境的传递,让观者在方寸之间体验到山川的壮丽与天地的广阔。
林公祖殿的木雕艺术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精湛的雕刻技艺、细腻的线条处理上。
1. 精美的雕刻技艺。
雕刻技艺是木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雕刻师通过精湛的手艺,将木材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这些技艺包括但不限于:
①浮雕:通过在木板表面上雕刻出凹凸不平的图案,创造出立体感。根据图案的凸起程度,可以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在粱坊部位一般采用浅浮雕。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云纹、龙凤、花草等,不仅增加了梁坊的观赏性,也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②透雕:通过在木材上雕刻出镂空的图案,让光线能够穿过,产生通透的效果。透雕特别适合于阁楼、窗户等需要通光的地方。

③圆雕:这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刻形式,多用于独立的雕塑作品或是垂花柱等突出装饰件。

2. 细腻的线条
线条在建筑木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构成图案的基本元素,也是表现细节的关键。细腻的线条能够展现雕刻师的匠心独运,同时也能让观者感受到作品的生命力。
①流畅的曲线:流畅的曲线给人以柔和、优雅的感觉,经常用于描绘植物、动物等自然主题。

②交织的线条:线条之间相互交错、缠绕,可以形成复杂而丰富的图案,如云纹、回纹等。

二、方寸刻乾坤:木雕艺术的审美价值。
建筑木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它的审美特征是由空间感与节奏感以及富有韵律感的造型共同构成的。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木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林公祖殿木雕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富有韵律感的造型。
建筑木雕不仅仅关注单个图案的精美,还注重整体布局的和谐与韵律感。这体现在图案的排列组合、空间分布等方面。
①重复与变化:通过图案的重复出现,形成统一性和连续性;而在重复中加入变化,则能让整体构图更加生动有趣。

这是林公祖殿坊上的一幅精美木雕。从图像上看,这幅木雕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左右两侧的卷曲图案和中间的鱼鼓和玉板图案。
左右两侧的卷曲图案代表植物枝条的装饰元素,它们相互缠绕,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图案,共同构成了一种对称的效果,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②平衡与对比:在木雕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平衡与对比、动静对比等、营造出具有活力的画面,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幅木雕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平衡与对比手法。上部的花卉图案采用了左右两边图形对称平衡,同时又采用硬朗几何图形和柔和的花纹弧线对比的方式,既有柔和的弧度又有硬朗的线条,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对比。 下部的格栅窗框则全部由直线构成,与上方的花卉图案的曲线形成了对比,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这种动静对比使得画面有了活力。
2、空间感与节奏感
木雕在图像布局考虑到了空间的美感和节奏感,通过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木雕作品的排列组合,创造出视觉上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这一组阁楼木雕在图像布局考虑到了空间的美感和节奏感。栏杆上人物雕像采用透雕,层次分明。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木雕作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了视觉上的节奏感。八角形窗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空间,丰富了建筑的外观,使得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三、举微映匠心:木雕精品的典范展现。
林公祖殿的木雕艺术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其中最能体现木雕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木雕作品,莫过于门楼、垂花柱与雀替。
(一)太子亭门楼:
林公祖殿的门楼最具特色,当地人称之为“太子亭”。为清嘉庆十年(1805年)增建。

林公祖殿的太子亭门楼,为阁楼式重檐歇山顶,采用飞檐斗拱的传统工艺,其中五层斗拱层层叠加至顶层,支撑起檐桁,生动地复现了古典建筑中飞檐翘起的灵动之美,正如《诗经》所赞颂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在太子亭的阁楼四周,环绕着一排精美的浮雕木刻,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复杂的花卉图案以及精致的亭台楼阁。这些浮雕作品工艺精湛,刀法细腻,充分展现了清代工匠卓越的技艺水平。
(二)垂花柱:木柱上的花蕾
垂花柱,因半悬式木柱底部有花型雕刻而得名,是古建中国传统木建筑构建之一。用垂莲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这种设计不仅节约了用地,还因为其美观的造型而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效果。垂花柱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林公祖殿的垂木雕花的造型多样,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如意的期盼。 主要造型有:
①人物故事:雕刻历史人物或神话故事,富有教育意义。

②花篮。花篮作为一种承载鲜花和绿叶的容器,常常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大自然的恩赐。

③花卉:有象征纯洁和高雅的莲花,有象征高贵典雅的牡丹,有寓意百年好合的百合花。

垂木雕花的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垂花木雕艺术通常采用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还运用了透雕的技法,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加通透、生动。雕刻的线条流畅,形态各异,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垂花木雕艺术不仅是一种建筑装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宝贵资料。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
(三)雀替:栖居在檐梁上的“精灵”。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构件,它位于屋檐和梁之间,起到了支撑梁木的作用,同时也起到美化建筑、增添建筑灵动之美的作用。其形状多为雕刻精细的雀鸟,因此得名。雀替,这古老的木雕精灵,如同栖息在林公祖殿的檐梁之上的守护神,它们不仅承载着建筑结构的重量,更承载着千百年来匠人们的智慧与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意的世界,感受雀替那独特的艺术魅力。
1. 灵动的形态
在林公祖殿的檐角之下,雀替仿佛是天空中的飞鸟,静止于檐梁之上,却似乎随时准备展翅翱翔。它们有的形似飞翔的凤凰,有的则如翩翩起舞的仙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生命的活力与灵动之美。

2. 精妙的雕工
匠人们以灵巧的手指,在坚硬的木头上雕刻出细腻的纹理与图案。那些看似简单却又不失复杂的线条,如同一幅幅精致的画卷,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每一道刻痕都是时间的印记,每一片羽毛都凝聚着匠人的匠心。

3. 色彩的韵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雀替上的色彩逐渐褪去,但那斑驳的痕迹反而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从鲜艳到淡雅,色彩的变化赋予了雀替不同的生命阶段,就像是一首无言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4. 寓意深远
不仅仅是装饰,雀替更是寓意深刻的象征。它们常常被雕刻成吉祥的图案,如龙凤、蝙蝠、莲花等,寓意着富贵、长寿、吉祥如意。每当阳光洒落,雀替便在光影交错中诉说着美好的祝愿。

5. 和谐共生
在林公祖殿的整体布局中,雀替与整个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它们不仅仅是单独存在的艺术品,而是整个建筑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们的巧妙布局,使得整个建筑既稳固又美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雀替,这些栖居在檐梁上的“精灵”,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守候,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延续。它们不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夜幕降临,月色皎洁,这些精灵们似乎在低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描绘古代中国建筑中雀替的艺术形象。
林公祖殿的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卓越的表现力和深远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古人所言:“刀下罗万壑,方寸刻乾坤”,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敬畏与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