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上的暖意
弦人(洛阳)
车窗外的栾川红庙村渐渐后退,青山叠翠间,风似乎还带着草木的清爽。手里那张薄薄的名片,印着“梦源农家 王朝阳”几个字,指尖触到纸面,竟像还留着几分暖意。
休假几日,与朋友相约来到栾川县陶湾镇红庙村。那日登山归来,早已过午,肚子饿得报警。红庙村中民宿林立,我们就近寻了一家,试探着问能否为我们做顿午饭——并非此家民宿住客,原不敢抱太大希望。接待者面露难色,话音未起,里屋走出一位中年男人,正是王朝阳王老板。他瞧见我们满额汗珠,衣衫沾尘,摆摆手招呼:“看你们累坏了,坐吧。不能让你们饿着,不过得先给在这住宿的客人张罗饭菜,二位要稍等一会会。”
我们连声道谢,在院中老槐树下静候。院中几盆月季开得热烈,墙角一架葡萄藤攀满木架,叶子正绿。王老板穿梭于厨房与院落之间,为客人端菜时总含笑叮嘱“慢用”,路过我们身旁,还不忘催促服务员:“先给这二位客人倒杯凉茶。”
不多时,几道地道的栾川农家菜便陆续上桌。我们大快朵颐,他忙完走出厨间,身体斜靠着厨屋门框看着,笑声说:“山里一趟耗力气,得多吃点。”看我们吃得香,眼看着盘盘干光,他又走进厨房给我们加做了二个菜和一盆鲜汤。
结账时,我们执意要多付些钱,毕竟叨扰了住店的客人,而且又加了可口的菜和鲜汤。他却再三婉拒,按住我们递钱的手,眼角眯着笑意:“说好的价钱不能变,山里人讲实在。出门在外,谁没个不方便的时候。”几番推让,他最终只按原价收了钱。送我们出门时,他大声道:“下回要是再来红庙就住这儿啊,我给你们做栾川豆腐吃,鲜得很!”随即递来一张名片,“梦源农家 王朝阳”。
本以为萍水相逢,缘分止于此。直到离开红庙村前,才发觉我的遮阳帽找不到了——那是一个要好朋友相赠之物。我焦急地翻遍行囊,蓦然想起,最后一次戴它似乎就在王老板的院子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名片上的电话。刚描述完帽子的模样,王老板的声音便带着笑意传来:“别急了!在我们这呢!那天收拾院子时瞧见了,想着就是客人落下的,放在柜台好几天了,就等有人来问呢!你们在哪儿?我给你们送过去?”我连忙道:“太感谢了!我返程正好路过您那儿,我去取!”
我接过帽子的瞬间,分明感觉帽子上面沾着淡淡的、阳光晒过的暖香,仿佛在他家院子里浸润了数日山风与日光。
车速加快,红庙村的轮廓融入了远山的黛影。手中的名片随风轻轻颤动,王老板靠门含笑的模样、那句"出门在外,谁没个不方便的时候",不禁在心底悠悠回荡。这趟栾川之行,铭记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秀美,更有这偶然拾得的暖意---如山间不期而遇的清风,拂去尘埃,温润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