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仓颉造字处碑考
(二)重修三官神洞碑记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原文
永邑西六十里许,古名锦阳川。乃仓颉造字处也。迄今号为杨峪村,层峦耸翠,清流澈湍。地既灵矣,亦必将有杰人出焉。村之北旧有三官神洞,不知创于何代?建于何人?至雍正二年,有善士张恭主持,袁璋、徐来忠重修一次,焕然维新。复于乾隆二十六年仲秋之月,大雨滂沱,连绵数日,墙垣倾圮,户牖崩裂,有主持罗復德目击心伤,不忍坐视,蒂馀于心者,终行于力也。同会请张、胡二君共为论议,皆欣然曰:此盛举也,同心戳力,募化四方,由是积勺水以成海,移眷石以为山,鸠工庀材,重加黝(you)垩(e)①,视前之修葺者可谓后之辉映矣。迨功成告竣,将欲勒石,恳余为文,余不揣谫陋,聊序始未,以志不朽云。
卢氏县廪膳生员 张豫密 沐手撰文
儒童生 袁学儒 书
稷山县 石匠 王绍世 镌(juan)
功德主 张尔禄 男 兴文
胡彦怀 男 小弟
主持道人 罗復德
徒:秦灵、王本位、潘福
孙:公傑、段合礼、刘生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初一日 立
注:
黝(you):黑色,垩(e):白色。凡指各色油漆。古代,人们用天然有色矿物质和桐油、大漆调和,妆粉家具与建筑物。

古评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永邑西六十余里。古为锦阳川,乃仓颉造字之所也。翼以千峰,萦抱屏立,地灵而人杰。廪膳生员张豫密,援笔撰文,精位于仓颉造字之处;儒童袁学儒,明文制化,书丹于石,尽显书法之精妙绝伦;石匠王绍世,独具灵慧,精镌细琢,致文字与是融之,后成不朽之瓌(gui)作。(碑高66厘米,宽36厘米,厚10厘米。青褐色石灰岩质。)

意译
永邑向西约六十里的地方,古时名为锦阳川,这里乃是仓颉造字之处。如今称作杨峪村,此地山峦层叠,一片翠绿,清澈的水流潺潺而过。如此灵秀之地,想必定会有杰出之人涌现。村子北面旧时设有三官神洞,然而不知其始创于何朝何代,又是由何人所建。到了雍正二年,有善人张恭主持,袁璋、徐来忠对其进行了一次重修,使得神洞焕然一新。
乾隆二十六年仲秋之月,大雨倾盆,连续下了数日,致使神洞墙垣倒塌,门窗崩裂。主持罗復德目睹此景,心中伤痛,实在不忍坐视不管。他心中一直牵挂此事,最终付诸行动。于是同会邀请张、胡二位先生共同商议,二人皆欣然表示:这是一桩盛举啊!
大家齐心协力,向四方募化。就这样,汇聚点滴之水而成大海,搬运小块之石以成高山,召集工匠,准备材料,重新粉刷装饰。与之前的修葺相比,此次重修可谓光彩夺目。等到大功告成,众人打算刻石留念,恳请我撰写此文。我不揣浅陋,姑且叙述事情的始末,以使其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