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岁月 墨痕凝情
——读杨庆华《静悟流年》有感 (下)
作者:铁13师二代 陶玲
刚读完《静悟流年》后半部,心中满是激动与感慨。正要开始整理笔记,打底稿,忽然得知今是立秋,只觉有点意外,秋来得真早!哦,难怪这两晚的风带着凉意,吹动窗纱,有心伴我静悟流年。不知是来自那浅绿色的古老岁月,还是来自闽江环绕的山那边?却道是秋,衣袂飘飘。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还说,读一本好书,是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是和一位哲人的交谈,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此话不假。作者将善良与知恩知足视为人生的底色,在《静悟流年》中,于故事的娓娓叙述里,自然道出为人处世的哲思,勾勒出人性深处的光辉,让读者得以在阅读中静静地体悟,逐步参透人生的真谛。
读《静悟流年》前半部,可感知作者性情温和、为人善良、心胸豁达,思想敏锐,文字从容德才兼优的秉性。那时,读后感(上)虽已完稿,却未敢投送,缘由是后半部尚未通读,心中无底,有些忐忑。心想读后感(下)应写何物、如何落笔,是否需待上下篇皆完稿后方可投送。但读完第二篇,确实有诸多感悟与触动难以按捺,迫切想与更多读者分享。故而,急急浏览后半部目录后,适才心中豁然,深信此书尚有更多精彩待我探寻。

恩师,是人生中的指路人。“师泽如光,微以致远”;“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两句道尽了师恩的深厚与绵长。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平实的语言,回忆与数位恩师的邂逅往事:有潜心执教、波澜不惊的革命者唐老师;有助人为乐、和善为人的范荣刚老师;有执掌武昌文华中学校长之位34年,曾在动荡岁月里坚持流亡办学的老校长李辉祖;还有集文学与书法造诣于一身的大家启功先生。恩师的谆谆教诲与细微关怀,让人念念不忘,难以尽述,作者感慨:“在人生拐弯处的提醒,就像一道光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想起母亲,心痛欲绝;梦见母亲,泪湿枕巾。尽管整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母亲的教诲,处处能感受到母亲对作者深远的影响,但在后半部中,作者还是专门以《继承善良 知恩感恩》一文,深情记述母亲的高尚品德和对她的无尽思念。文中,母亲叫杨庆华给外婆捂脚的往事,看似寻常却以小见大,字里行间流淌的温情与孝心,令人动容。“妈妈常讲,做人平平安安、平平淡淡就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有点能力帮人一把,那就更好。”母亲这般朴实的话语、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不仅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更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孝义和善良美德。
今日,初次读到向德荣为这本书撰写的书评,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书评中特别提到“外婆的汉阳门花园”,称其“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勾勒出旧时光独特的质感与韵味。”此篇像是动人的歌谣,充满柔软的温情,我也对此亦情有独钟、不胜欢喜。想起外婆,时间泛黄,光阴氤氲,爱在心底,泪在眼里。作者提到《汉阳门花园》歌曲,我查证歌词:“现在的民主路每天都人挨人,外地人去了户部巷就来到汉阳门……只有汉阳门的花园,还属于我们这些人。天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我……吃了饭就在花园里头,等他的外孙伢。”原来,那绿草如茵、慈竹生香的汉阳门花园,还真是属于外婆的。

后半部第四篇的文章情节更为厚重多彩,情感也愈发丰沛饱满。《一袭风华槛外人》《二月春风似剪刀》《多识君子亦宽中》《向德荣 “破圈” 记》《清芳但得情漫川》等近二十篇文章中,作者不惜笔墨,不吝辞藻,字字珠玑,馨香四溢,精心描摹并热忱赞颂了进入文创中心后邂逅的人与事,同时也对文创中心和铁道兵战友网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他心中,文创中心既是一座繁花似锦的花园,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它既是用铁道兵精神充实心灵的场所,也是慰藉战友心灵的良药,更是追求诗意年华的高雅载体。”“军魂不朽,青春就会永恒。”作者对铁道兵的热爱、对老部队的情结、对文创中心的钟情,真挚赤诚且深入骨髓,远非普通人所能比拟。
作者在文学创作天地里挥洒自如、帷幄运筹。本书中呈现出大量的诗歌、散文、杂记、随笔、日记、短句、对联等多种文体,相得益彰,他对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翻阅作者的早期日记与作品便会知晓,他在诗词等方面的创作,早在少年时期便已开启,且长期笔耕不辍。即便如此,作者却始终自谦,称自己的创作“犹如醉中逐月、雾里看花”。可见他谦虚好学、不矜不伐的品格。

本书序的作者范洪先生,与作者相识55年,识他、知他、懂他,他充分赞扬了杨庆华的真诚善良、谦和忍让、不事张扬的为人,肯定了杨庆华挖掘人内心世界的非凡能力。读者自己也可以领略到杨庆华对周遭总怀揣着一颗善良之心,总以仰望的姿态、敬畏的情感去看待一切,总能敏锐地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他以善良为人生底色,始终坚守自我,不做别人,只做自己,活出了独特的风骨。
最后,再引用范洪先生的话:“感谢庆华,带给我们阅读的愉悦和享受,这么好的精神产品,它应该属于我们大家。”
秋来了,芦花新绽,浅绿的花穗在斜阳下清澈透亮。寄秋风捎去我的祝福与问候,感谢与《静悟流年》的邂逅!
2025.8.7
责编:槛外人 2025-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