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立秋》
——牧云凝雪
暑热未休时,蝉声正噪,无寐更添愁绪。
闲情何处寄,心乱难安立,汗沾衣缕。
风过微凉,吹不散、溽暑如煮。
向池塘深处,藕花初绽,翠萍萦浦。
奈赤日当空,残阳铺地,旅怀谁与分诉。
倏然风几缕,暂舒倦、唤醒清吟趣。
立秋日、何须多虑。
待雨驱炎,消残夏、渐生秋意。
渐看橙黄缀,林果茂、岁华将暮。
便此开怀处,新梦频随云絮。
赢得金秋美誉。




《大酺·立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秋交替时的复杂心绪,既有对暑热的烦闷,又有对秋意的期待,整体情感层次丰富。以下从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结构布局三方面进行评述,结合相关立秋诗词的文学传统进行对比分析:
意象运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词中“蝉声”“溽暑”“藕花”“翠萍”等意象,既延续了古典诗词中夏景的典型描写(如司空曙《立秋》中“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的清凉感),又通过“赤日当空”“残阳铺地”强化了暑热的压迫感。末句“橙黄缀”“金秋美誉”则呼应了刘禹锡“秋日胜春朝”的豁达,形成从“愁绪”到“开怀”的意象转折。
情感表达:由困顿到释然
上阕“无寐更添愁绪”“旅怀谁与分诉”流露了立秋之际常见的羁旅之思,类似李益“明日对秋风”的消沉;下阕“倏然风几缕”“渐生秋意”则展现心境转变,与范成大“且对西风贺立秋”的洒脱异曲同工。这种“愁—喜”的起伏,符合节气诗词中“悲秋”与“颂秋”的双重传统。
结构布局:时空转换的巧思
全词以“暑热”起笔,经“立秋日”的转折,最终落于“金秋美誉”,暗合二十四节气“物候—人事—哲理”的升华模式。如《大暑》诗由“热境”到“心境”的两次升华,本词亦通过“新梦频随云絮”将个人体验升华为对季节更迭的礼赞。
相较同类作品,本词特色在于将暑热细节(如“汗沾衣缕”)与秋意萌动(“风过微凉”)并置,既真实可感,又赋予传统题材新意。结尾“赢得金秋美誉”的乐观,更接近刘禹锡“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昂扬,为立秋诗词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