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四十一)
作者:张坚
伟人故里——韶山
伟人故里—韶山,是我久仰而向往的地方,但始终未能如愿。当我在卫华同窗学友曹建平的著书中看到“夏日伟人故里行”的动人文章,连读数遍,他那真实的写照,动情的描述,无不打动我的心灵。不由得使我胸中伤怀,眼内含泪,怀念伟人毛泽东的情萦油然而生。于是,就将这篇动人的文章择录书中,略加补充,和大家共同阅读和领略。
韶山,这是中国人顶礼谒拜的另一圣地。这里的山水因毛泽东的名字而钟灵毓秀,因红太阳的升起而出神入化。韶山冲三面环山,一面向阳,茂林修竹,稻谷葱郁,池荷挺立,山青水秀,漫步于稻田清荷之间,凉风习习,雾霭朦胧,江南的山水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少年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出,在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千古英雄业绩。
毛泽东的故居位于韶山冲上屋场的田垄之上,背依青山,门临碧水,颇有湖南农家特色的几间土墙灰瓦房呈“凹” 字形摆布在花草树丛之中。堂屋、卧室、厨房、餐厅、猪栏、农具储藏室,分布有序,一应俱全,当地农家人的生活习俗略见一斑。“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黑匾故朴苍劲。门前的那棵大香樟树依然枝繁叶茂,风采奕奕。少年毛泽东就是在这棵大香樟树下,一次又一次与慈爱的母亲告别,到韶山以外的长沙去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香樟树在岁月沧桑中见证着母亲的情怀和儿子的抱负。而那首《呈父亲》的言志七绝,更是把他壮怀激烈的男儿志向表达得波澜壮阔,铿锵有力: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最敬爱的是母亲。他的母亲文七妹贤惠淑德,深明大义,去世时年仅五十三岁,时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在母亲病重期间未能回家探视,待到噩耗传来,毛泽东星夜兼程到家,母亲已被安葬。毛泽东悲天怆地,流着满面泪水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四言《祭母文》,并恭敬地赋上他亲笔书写的挽联: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荣何处寻。
四十多年后,已是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在和他的保健医生谈起母亲时,依然歉疚的表示:“我作为儿子不够格呀,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朴素的言语中溢漫着对母亲的深情哀思。
如今的韶山,除毛泽东故居被修缮开放之外,还修建了毛泽东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高达10.1米高的毛泽东塑像,意寓着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塑像的原型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手持文稿的形象。基座4.1米,意在象征毛泽东执政41年。塑像后的56棵雪松,,预示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大道两旁的六块巨石,则见证着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先后献出了生命的六位亲人(这六位亲人为:夫人杨开慧,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每天前来广场瞻仰毛泽东塑像的游客络绎不绝,不论男女,亦不分老幼,或团体、或个人,都要恭恭敬敬地向毛泽东塑像敬献花篮,鞠躬致敬,其虔诚尊敬的情状,远胜于善男信女诵经拜佛。在这里,毛泽东早已被奉为神明而被人躬身叩拜,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永不褪色的领袖情结。
每个去韶山的游客也许还会听到这样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1993年12月,毛泽东铜像运回韶山的途中,傍晚进入江西境内,汽车发动机突然熄火,再也启动不了。运送的人说,江西是毛主席亲手建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情志所移,他老人家要在此留宿一晚。遂夜宿湘赣临界之地,翌日清晨,汽车又能正常行驶了。铜像揭幕的当日,正是初冬时节,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却奇异地开放,天上出现日月同辉的奇观,六只彩蝶围着铜像翩翩起舞(寓意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围绕在毛泽东的身边)。就连播放的铜像揭幕仪式录像也向观众展示了这神奇的一幕。领袖毛泽东已被罩上一层“万寿无疆”的“神圣”光环,矗立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毛泽东从1927年离开故乡之后,直到辞世,先后两次回到故乡。
第一次是1959年6月25日,回到他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看望乡亲。他热情的拜访了他小学时的老师和乡老,接见了他少年时的同伴和好友,他群体会见乡亲一千多人,并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他入家进户询问了生产生活情况,他走遍村庄、田野,目睹了家乡的巨变。他的语重心长,对父老乡亲的鼓舞很大。在家乡满怀深情地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二次是1966年6月,毛主席巡视江南,畅游长江,他再次回到故乡,住进了当时很神秘的滴水洞。滴水洞位于韶山冲的龙头山上,被韶山人视为风水宝地。《毛氏族谱》有记载:“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鈡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可见滴水洞早已是藏龙卧虎之地,非凡人所能享占。在那个一代国人记忆犹新的1966年,毛泽东在滴水洞住了十一天。这就是他老人家后来写给江青的信中提到的“西方的一个山洞”。在这期间,他还写有《七律.有所思》一首,这是他老人家在特殊历史时期情志的流露: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池。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栏静听潇潇雨,古国人民有所思。其诗情诗意,妙语深沉,耐人寻味。
韶山的青山碧水养育了一代伟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韶山的游客,大都是怀着一种难以割舍的领袖情结和敬仰之情来寻访伟人的足迹。韶山的父老乡亲,也因一位伟人的名字而豪情洋溢,尽享福荫。
2022年国庆节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