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汉江 军魂长啸
铁十师 林社河
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由铁道兵战友网策划和主办的“情漫襄渝”主题活动就要在这土地上的十堰和襄阳举行。当我夫妇接到文创中心主任郑建平的通知时,心潮澎湃,难抑心中激动。那是我们几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啊!那是一个波澜壮阔令人热血沸腾的圣地,那里有我们挥洒热血的青春记忆……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汉水谷地,北抵秦岭,南依巴山,汉江穿境而过,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襄阳地处襄水,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名城。当年铁道兵部队集结83万兵力就是从这里(襄阳)为起点向西征战,在915.6公里长的战线上,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浴血奋战,将秦岭腹地、汉江两旁变成血与火的战场。
金戈铁马的呼啸、震耳欲聋的炮声夹裹着机器的轰鸣,响彻了秦巴山脉那古朴苍凉的深山峡谷,震撼那壮丽雄奇的崇山峻岭。英雄铁道兵以血肉之躯、用鲜血和生命,把恢宏浩伟、惊心动魄的襄渝大会战演绎成不朽的史诗。
当年,风华正茂的我,满腔热血、全副武装、荷枪实弹,下了武汉到六里坪的火车后,从这里出发,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跨过汉水走向战场。
一年后,妻子下了火车,也是从这里出发,坐着军车,沿着同样的路径进入战场。历史是那样惊人的相似,以致日后有了一对在战火中相遇的战友夫妻。在铁道兵部队和后铁道兵时代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演绎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和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
如今,铁道兵战友网挥师南下,饮马汉江,军魂长啸,大有50年后以军魂为旗,以山河为证,在当年血与火的战场上再当一回年轻的铁道兵战士之气势……我们回来了!
铁色的十堰,钢铁的襄阳,张开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热情双臂,紧紧地拥抱当年的铁血勇士……
六月的十堰,艳阳高照,东风扑面。6日上午9时,新书发布会在十堰皇冠国际商旅酒店隆重举行。拉开了为期5天的活动帷幕。来自全国160多名的战友、军嫂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原铁道部副部长、铁道兵战友卢春房致信祝贺;杨连第生前所在单位中铁十一局一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沈正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永昌等11位与会代表在大会上作了激情澎湃的发言。全国各地铁道兵联谊组织纷纷致辞致信表示祝贺。十堰市电视台、中信社、湖北广电传媒等官方媒体即时采访报道会议盛况。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也相继发布相关资讯。大会盛况与过程,本网宣传组、摄影组以通讯和视频的形式对大会作详细报道,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
6月6日下午3时,兵网参会的全体人员以及部分的当地战友共一百余人专程前往武当山老营烈士陵园凭吊在襄渝铁路决战中牺牲的英烈。整个祭扫活动由总指挥姚尚明主持。在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前向烈士敬献花圈,脱帽垂首默哀,气氛庄严肃穆。
“巍巍秦巴埋忠骨,滔滔汉水祭英魂”……文创中心主任郑建平宣读祭文,其声悲怆沙哑,如泣如诉,如杜鹃啼血,让人肝肠寸断。随后英模朱祖兴、兵网铁二代联谊中心主任罗一、文创中心常务主任王林山在告慰烈士祭文中深情切切,令大地苍然!
举目望去,202座模式一样的坟茔安装在高坡之上,整齐有序地排列成长方形矩阵,这里安装的只是襄渝线牺牲烈士的一部分,但已经令人感到眼前一切都是无尽的白了,那碑、那花圈、那日光、那岁月、白得让天幕低垂,让大地默哀。纪念碑顶幻化的镰刀铁锤就是一个团体的信仰。英灵如烟的往事在青松翠柏间萦回。战友啊!我们看不见你们的身影,不是历史的雾霭挡了我们的双眼,是追思的泪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你们的身影,却看见你们用热血染红战旗,把理想和信念铭刻在心;静静的汉江在呜咽低吟……我们听不见你们的声音,却听到战歌在铿锵,礼炮为你们齐鸣。我们感触不到你们燃烧的岁月,不是风霜泯灭初心,是你们的忠诚和遗志在激励一个民族砥砺前行,愿九泉之下的战友千秋流芳,英灵永注!

三
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总编委和领导小组连续两个晚上在皇冠国际商旅酒店四楼会议室召开丛书编纂工作会议。这是丛书编纂工程上马以来第一次线下会议。
晚上8点, 会议室灯火通明,出席会议的有编委会总策划刘政湖、刘胜、邱光明,丛书各卷主编和副主编以及丛书编委27人,还特邀湖南大学教授余开华、优秀铁二代何家坤等11人,我作为丛书编委的身份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丛书总策划、总编刘政湖主持。他总结了已经出版的前五卷编纂工作,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会议为后续的六卷编纂工作提出具体措施,并宣布了全套丛书完成的时间节点,铁道兵战友网要以全套丛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献礼。剩下的时间有限,真是“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铁道兵战友网从它创建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它明确的宗旨与目标,那就是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作为网站的缔造者,刘政湖自始至终没有忘记他的信念和初心。他是铁道兵走出来的资深学者、有着丰富阅历的著名教授,对铁道兵部队怀着深切的眷恋,那炽热的情感、那份执着的责任与担当,使他能以较高的站位去关注和审视铁道兵文化的历史命运。并在脑海中萌生一个非常大胆的梦想,那就是著书立说,出版一套大型丛书。发动从血火生死中走出的铁道兵战友书写历史,让头脑中的记忆变成文本上的记载,让不应忘记的历史永垂史册。窃以为,任何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梦想都必须被托举。
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
清代陈澹然曾在《迁都建藩议》中写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刘政湖为首的兵网领导层在网站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以全局利益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彰显出领导层较高的格局。所谓格局,是一个人的胸襟、眼界和抱负的综合体现。拥有大格局的人,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问题、看待世界,从而做出更加明智、更加长远的决策。
刘政湖率领兵网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23年11月,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釆卷》横空出世,成功破局。这体现了以刘政湖为首的兵网领导层高瞻远瞩的文化建设的布局,谋定而后动、落子见乾坤。丛书首卷的问世,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纸作画”。也标志着丛书这一巨大文化建设工程开始了破冰之旅。
铁道兵是一支特殊的部队、英雄的部队,它功勋卓越,它对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历史作用,是共和国历史进程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光辉篇章。它的独特历程和文化精神,历史应该记住,社会应该记住。这就是兵网编纂此套丛书的初衷。
以刘政湖为代表的铁道兵战友网的全体战友,是坚定的爱国者,再艰难,理想不曾放弃,再困厄,信仰从未动摇。生命唯有忠诚、忠谏、忠魂。行廉志洁,坚贞不渝;飞翔的生命立起一尊万世景仰的精神标杆。
刘政湖以其非凡的领导艺术牢牢地把握着铁道兵战友网发展的航向,由于他有着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和战略眼光,能够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机遇,致使网站很快就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刘政湖的雄才大略!如果说,刘政湖是铁道兵战友网的一枚定海神针,那么郑建平和王林山便是文学创作中心的灵魂。从兵网建站之初的迷惘到兵网的高质量发展的整个过程,郑建平、王林山不离不弃,同甘苦、共患难。为兵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兵网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与郑建平、王林山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郑建平,她那高贵的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她是守护铁道兵文化精神的坚定践行者,我不知道除了铁道兵文化和铁道兵精神,她的心中还有什么?她对铁道兵战友网和文创中心的责任与担当是人所共知的,我对她的评价是除了钦佩还是钦佩。我钦佩她对铁道部队的忠诚、对铁道兵战友网的忠诚、对铁道兵战友的忠诚!
我与建平邂逅多年,虽然不经常在一起,但我们的心无疑是相通的。建平在兵网叱咤风云、睿谋过人、俨然一位铁娘子。她的才干,她的能力与魄力,令人折服。但她也是人,而且是个女人,是人妻人母,也有七情六欲,她没日没夜为兵网操劳、几乎连命都不要为哪般?我想,这大概就是心中的信仰吧。但善良厚道的本性,使她的泪腺也很敏感,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遇到离别、战友困难或看到战友病痛时,往往是泪流满面或哽咽不止,解囊相助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是她柔情似水纯真的一面。
而王林山,他在兵网是出了名的忠厚善良,德高望重。温良恭俭让的典范。他为人低调沉稳,满腹韬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荣辱。大家都喜欢称他为林山大哥,这位大哥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可不简单,他简直就是文创中心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在丛书编纂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责任与担当是非常感人的。他用过硬的文学常识、文字功底、规范语句、词语的标准、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等制成文本要求每一个编辑都要熟练掌握。他亲自领导和参与作品的校对总检,严格把关,有效保障了丛书的高质量出版。
兵网文创中心在郑建平、王林山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创新,努力进取,形成一个作风严谨、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运作高效、高度民主、上下一致的战斗集体。
郑建平、王林山求贤若渴,他们以热情、真诚、恳切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以甘为绿叶的诚意海纳百川,虹吸人才资源,其洼地效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如今,它已经聚拢了铁道兵部队十之八九的文学精英于麾下,如郑焕清、李武斌、刘胜、向德荣、邱光明、梅梓祥、杨庆华、史锡腾、黄世贤、李汪源、瞿基生、罗光明、余开华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和资深学者都在其中,他们是文创中心乃至兵网的脊梁。
更有数以百计的铁道兵著名作家、军旅诗人、优秀作者组成的庞大创作团队。
还拥有一批摄影大师,如孟兆龙、向德荣、徐振成、陈朝凯、贾鹏翼、袁武学、吴光荣、李晓燕等,他们的专业水平堪称一流。所拍出的照片、影片、视频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金牌主持人王海霞、白宝存、堪称兵网一绝,其主持风格高雅大气,声情并茂,气质浑然天成。
才华横溢、医德高尚何家坤、电脑专家郑吉辉、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李雅君、沙薇、仇彦玲、宋延霞、孙建敏、彭丽昆、孙雅丽、王丽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铁二代,他们血脉相承,接续父辈的荣光。他们是兵网的希望和未来。
还有兵网辛勤、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如审稿、送稿、编辑、校对以及各部门的正副部长,是他们撑起了兵网的正常运作,是兵网不可或缺的人才。
以上这些,构成了文学创作中心的内核。在丛书编纂工作中,他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郑建平、王林山双剑合璧,独出心裁,穿珠成练,集群成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向前迈进。
文学创作中心只用了8年时间,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业绩与辉煌,这种成就与辉煌是干出来的,它功勋卓越,硕果累累,这就是文创中心不断创新、勇于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
年华不惧,岁月如斯,精彩的还在路上。
时光,以诗落笔,岁月以歌成章。十八年的虔诚修炼,苦对青灯,终成正果。看似几乎无法企及的梦想得以成真,但成功背后何其难也!
编纂丛书《不朽的军魂》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文化建设工程,是构建铁道兵文化的一大举措。纵观我军历史资料,像这样宏观、多维、正面、详实展示自身兵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是不多见的。兵网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丛书《不朽的军魂》全套11卷,每卷都是大部头的鸿篇巨制。其设计之精美、版面之大气,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那鲜红的封面,那独特的图案,宣示着英雄铁道兵生命的血色与全部的沧桑。
这是一部高水平、高质量、浸透铁兵精魂的巨著。前五卷出版后在铁道兵几百万将士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军中和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关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这是丛书编纂者用生命最后的烛光点亮的灯塔,这是薪火相传的火种,是铁道兵几百万将士血与汗凝成的文化遗产,也是他们的魂魄。我深信,当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全套付梓之日,便是铁道兵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竖起之时。它必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伟大文献,也必将成为解放军的红色经典和国家的记忆。

四
十堰新书发布会是兵网历次线下发布会最成功、最出彩、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姚尚明总指挥着眼全局,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大会执行团队和志愿者团队的作用,是大会圆满成功的有力保障。表现最为出色的当数铁二代何家坤医生。姚尚明对他是这样评价的:“身体的局限,反而映衬出灵魂的无垠高度。”而另外一位战友对他的评价更为具体:“何家坤医生,你的仁心仁术、坚韧担当,早已超越了寻常的衡量尺度,你不仅是我们铁二代最闪亮的勋章,更是这个时代医者仁心的最佳诠释,是父辈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还有年过八旬参战老兵李知发、张大辉、肖爱民、廖学明、孙文芬等志愿者的事迹也非常感人,眼前总是闪现他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我与姚尚明在兵网多次线下活动都有交集。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知识广博、作风严谨、为人正直的正人君子。在部队时就有骄人的履历,曾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是一位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他政治成熟干练,处事沉稳,曾在一师二团政治处任副主任。他是铁道兵文化、精神的积极传播者,至今已著书七部。在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的编纂工作中不遗余力,作出巨大的贡献。
姚尚明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有良知有担当的学者,头顶上炫目的光环没有使他固步自封,他竭尽全力把铁道兵文化与铁道兵精神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社会,从而扩大铁道兵文化的存在与影响,他永远在路上。
在新书发布会结束的第二天,由感冒引起的发烧至41度,总指挥姚尚明第一时间把我送进医院。在治疗期间,他非常牵挂,每天到医院来看我,不管多么忙都抽时间到医院陪伴。李知发战友也是每天必到,张大辉、肖爱民夫妇更是体贴入微,每天给我们做营养餐和炖鸡汤,一天几次地往医院跑。廖学明、孙文芬夫妇也送来各种水果和食品以示慰问。铁二代何家坤医生对我关怀备至,除亲自给我把脉疗疹外,还嘱咐医生照顾有加。他们的关心和呵护,我感到无比的温暖,这种战友深情、人间大爱令我末世难忘。
还有我的妻子,她随时与姚尚明、何家坤保持联系,与医生沟通,夜以继日的陪护非常辛苦。她始终以柔软温热的手与我十指相扣,给我传递力量,为我加油。她所表现出的挚爱与深情让我泪目。我们这对生死相依的战友夫妻,绝非浪得虚名,半个多世纪风雨岁月的相濡以沫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想在这里对姚尚明处长、何家坤医生、李知发战友、张大辉夫妇、廖学明夫妇,以及所有关心过我健康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当然也包括我的妻子!
二O二五年“八一”建军节 于江门

槛外人 20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