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期间,出席的嘉宾有: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任毅,民建中央画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春勇,北京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莫晓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鹏,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孙震生,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花鸟画创作室主任李雪松,北京画院画家郑雅风,《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洋,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婧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季海洋,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爽,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李文峰,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侯鑫,中国国家画院老师陈都,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于蒙群,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师萌芳,清华大学博士后徐龙,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林夏瀚等美术界同仁。
座谈会现场
展览期间,为进一步探讨陈伟明水墨艺术的价值,主办方于7月26日下午组织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座谈会由策展人林夏瀚主持,十余位美术界学者围绕创作语言、地域影响与当代价值展开研讨,以下为专家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
张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伟明的作品在“神清骨冷”的基调下暗藏人间生机。其山水画兼具传统笔墨功力与写生灵动感,南北风格融汇形成新传统。他善于在平面构成中融合色彩与肌理,将花鸟、人物造型的精微与意境的宏大和谐统一。点景人物与动物(如僧人、猫、鹅)为画面注入生趣,题跋或长或短,皆显真性情。他以个体视角记录现实,为当代写意精神的探索提供鲜活案例。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伟明艺术的辨识度在于“俏皮感”——将抽象水墨与传统造型结合,形成个人化表达,其画中人物、动物的表情充满个性,是艺术家本真的流露。其近年创作突破早期写实框架,引入抽象语言增强当代性。部分画作视角独特,构建出诗性空间。这种从山水向花鸟的跨界探索,展现水墨语言的开放性。
展览现场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陈伟明的创作深植岭南写生传统,但刻意突破地域标签。作品《田火》以烧荒烟雾营造超现实意境,墨色层次呼应岭南实际气候与特定时节氛围,却嫁接北方山岩的刚健肌理,形成独特视觉张力。他不满足于复刻传统山水样式,而是融合写生观察与笔墨经验,让画面兼具写实的生活质感与写意的空灵。这种对古典图式的重组,实为当代生活体验与传统笔墨的碰撞,折射出人文情感的现代转化,是“后岭南”精神的生动实践。
杨灿伟(《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陈伟明展现“多变面貌”与“灵动笔触”的双重特质。他山水、花鸟皆能驾驭,其写生不拘泥形似,以松动用笔提炼意境,避免国画常见的程式化弊病。作为潮汕艺术家,他不被宏大主题束缚,专注生活本真,这与广东美术界重艺术性、轻教条的特质一脉相承。建议强化个性语言,融入北方拙朴之气以增厚度。
展览现场
黄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陈伟明作品中的“革新基因”承袭自岭南画派。他将北方山川的朴茂之气消化为水墨张力,画面敞亮亲民。如《自动转经台》以传统笔墨表现当代机械,赋予国画轻松叙事性,其技法根源实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陈婧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从美术史视角看,陈伟明创作延续岭南画派“即兴写生”的血脉。在强调预设图式的当代语境中,陈伟明坚持现场挥毫的鲜活感,与关山月西北写生册的轻松笔意一脉相承。画中俏皮元素(如青蛙、螃蟹)是对“后岭南”突破性的回应,展现个人化突破。
展览现场
季海洋(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伟明的价值在于“活”的笔墨修养。其经营画面如高手弈棋,笔痕虚实相生(如干笔勾石、淡墨晕染),在节制中见品位。不同于当下程式化创作,他以真诚感受对抗“死气”,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具有呼吸感的视觉语言,为水墨注入生命力。如画中背手观景者、潜水者等形象,将人的状态与山水意境交融,既见笔墨功力,更显生活真情,印证了“笔墨即修养”的艺术真谛。
吴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伟明的作品是其生活态度的写照:笔墨潇洒轻松,如潮汕人的热情直率。他延续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但不止于写生,更以俯视、仰视等视角构建心境的视觉表达,让作品在灵动之外,深入挖掘生活的厚重,形成兼具个人辨识度与思想深度的风格。
展览现场
李文峰(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为多年好友,陈伟明的作品如他本人般“双面”:表面大大咧咧,实则细节讲究。他早年接触传统技法,又不甘受图式束缚,作品中既有明清绘画的神韵,又有当代生活的印记。这种真实与矛盾恰恰是其可爱之处——不刻意迎合,以“高格调”的内心与“接地气”的表达形成独特张力,让艺术在真诚中自然生长。他的画作可以说是画如其人,真实鲜活,拒绝虚伪的宏大叙事,以可爱生趣触动观者。
侯鑫(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陈伟明的创作以“感性”为核心,画面中茅台瓶、自动转经台等日常元素,皆源于对生活的敏锐捕捉。他不刻意追求风格的统一性,而是让旺盛的生命力与创作欲自然流露。这种“从心而现”的创作观,恰恰契合艺术本质:当人真诚面对生活,风格便会在笔墨中自然沉淀。其作品证明,好的艺术无需条条框框,只需以敏感与热情回应世界。
展览现场
陈都(中国国家画院老师、博士):陈伟明的创新颇具启示,他借鉴瓷瓶釉色的质感融入水墨,践行“学古不泥古”的理念。中国画的突破不必局限于单一传统,跨媒介学习(如民间陶瓷、油画构成)可丰富表达。建议其拓展题材,让这种釉色笔墨的探索在更广阔的主题中延伸,从个人意趣走向更宏大的人文关怀,让传统笔墨与当代材料碰撞出更多可能。
于蒙群(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博士):陈伟明作品的“水渍”痕迹独具特色,或因广东回南天的自然浸润,让画面有了呼吸感与生长性,仿佛作品随时间持续“演化”。其《老猫》从明代民窑青花瓷汲取灵感,实现民间图像向水墨的转译,趣味盎然。更难得的是他让山水与人产生真实互动——潜水者、烧田者不再是点缀,而是当代人在自然中疗愈的写照,赋予山水新的人文内涵。
部分嘉宾合影
萌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师,博士):陈伟明的作品突破“中西古今”的界限,以色块与笔墨构建虚实相生的画面,人物、动物的灵动与山水的苍茫形成奇妙共鸣,兼具民间艺术的生猛与当代表现主义的张力。好的艺术应摒弃条条框框,建议其可进一步融合当代艺术的构成理念,让民间元素与野兽派的色彩逻辑碰撞,让笔墨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焕发活力。
徐龙(清华大学博士后):陈伟明作为师长与“亲人”,其创作既承岭南画派写生传统,又融北方笔墨的厚重,形成南北兼容的风格。他脱离固化教学体系,以“特立独行”的勇气关注个体生命——如《虎头要塞门口》中两棵树与两个人的对视,尽显对生命的细腻关怀。这种文人画家的底色,让他的笔墨在洒脱中藏着对生活的深情。
展览现场
陈伟明(艺术家):感谢各位同仁的真知灼见。感谢北京友人支持,让岭南水墨在此发声。此次展览是近年探索的小结,笔墨之路仍需深耕。未来将继续在传统与当代、南北风格的融合中寻找自我,让作品更贴近生活本真。艺术如生活,真诚便好。
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欢迎各界人士前往参观,领略这位艺术家笔下“神清骨冷”意境中所蕴含的生机与温度。
座谈会现场
部分嘉宾合影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