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云阁里的生机与禅意——评康斌《每日一画写生合集》
在市区高楼之巅,卧云阁如一方秘境,将花草蔬果、虫鸟竹石酿成康斌笔下的每日惊喜。这组《写生合集》没有宏大叙事,却以扇面、尺幅为窗,让寻常物事在笔墨间长出性情,藏着对自然最细腻的凝视。
尹长立先生观无花果时题“未见四月蕾,转眼果满枝”,道尽了康斌画面里的时光魔法。从《美味》扇面中带网套的肥城佛桃到紫褐无花果的细微裂纹,果实的熟成被定格得触手可及——佛桃的饱满、桃核的纹路,似能嗅到甜香;无花果果皮的裂痕里,仿佛藏着阳光晒透的浆汁,连驻足的颈红蝽都成了自然的见证者,红身黑翅的细节里,是微观世界的生动。
丝瓜花两幅扇面,藏着夏日的两种性情:或三叶两花,藤蔓如线牵起绿意,瓢虫轻点便添灵动;或繁叶蔽日,鸟儿躲在叶下纳凉,静中藏动。而冬瓜的憨态、葡萄架下虎皮鹦鹉啄食的憨趣,紫薇枝间绿翅短脚鹎依偎的温情,皆是阁中日常的截取,却因笔墨的浓淡,让瓜果有了憨态,禽鸟有了情意。
最见笔墨功力的,当属那幅佛竹图。四尺对开的竖幅里,佛竹以极简笔法破石而出,枯笔淡墨勾出的顽石,暗喻“破土立根”的坚韧。竹身中锋行笔,节节拔升,顶端侧锋出枝如惊鸿回首,工笔蝉虫伏于梢头,翅脉染淡赭,似振翅欲飞。落款与竹根焦墨苔点相融,以留白为“无土之土”;竹叶不循“个”“介”之法,飞白扫出三片却见风骨;蝉之工与竹之写形成张力,暗合“禅(蝉)竹一味”的机锋。石之顽、竹之虚、蝉之蜕,共筑“无土而生”的禅意——根不在土中,而在笔墨呼吸间。
从工写相济的竹蝉,到瓜果虫鸟的生趣,康斌以卧云阁为圆心,将自然万象收于尺幅。他不追全貌,只撷取一花一叶、一虫一鸟的刹那,却让每一笔都带着生命的温度。这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共情,正如那蝉栖竹梢,非为依附,只为“居高声自远”的自在——这大概就是卧云阁的笔墨真谛:于高楼藏野趣,于笔墨见生机。
《咏康斌卧云阁写生》
层楼藏小园,笔底纳清欢。
桃熟含秋韵,瓜肥带夏残。
竹蝉参妙理,花鸟寄闲观。
最忆尹生句,枝头果自繁。
康斌(又名康者)男
196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跟随父辈们学习绘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幸得到娄师白、高冠华、姚治华等名师亲授,进一步提升绘画技艺。深入学习绘画理论和技巧,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备受认可的的职业画家。现为民盟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