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09

三线回响:山与未来的对话(散文)
郭岸(山东青岛)
站在鲁中山区的观景台上,秋阳正将远处的厂房镀成金红色。那些沿着山坳铺开的现代化车间,玻璃幕墙反射着流云,与半个世纪前建设者们手绘的厂房图纸在我眼前重叠——图纸上用铅笔勾勒的线条歪歪扭扭,却在山岩间扎下了最初的根。风穿过山谷,带着机器的嗡鸣与松涛的回响,恍惚间,仿佛是听见了两代人的对话:老一辈的号子声尚未在山谷里散尽,新一代的键盘敲击声已顺着电缆蔓延,在山岩深处交织成新的旋律。
想象1966年的那个清晨,第一支建设队伍踩着晨露走进这片山地。他们的胶鞋踩过带刺的酸枣丛,裤腿被露水打湿——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远处青灰色的山岩,像在打量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大个子班长扛着钢钎走在最前面,钎头在晨光里闪着冷光,他时不时停下来用脚丈量土地,鞋跟在泥地上磕出一个个浅坑,那是最初的测量标记。
没有重型机械的年代,人的肩膀就是起重机,手掌就是测量仪。我仿佛看见大个子班长蹲在山溪边,用搪瓷缸舀起水来计算坡度,缸子边缘磕出的豁口沾着泥沙,水面晃动着他被阳光晒红的脸庞;看见李大姐把孩子背在背上,用粗布带在胸前打了个结实的结,一边哄着怀里哭闹的娃,一边往砖窑里添柴,砖灰落在孩子的襁褓上,像撒了把细盐;看见爆破手小陈攥着导火索,睫毛上的霜花在导火索的火光里融化成水珠,滴在冻得发硬的土地上,瞬间凝成细小的冰晶。
他们的畅想朴素得像山涧的石头:"能让机器转起来就好""能让孩子们在砖瓦房里读书就好"。于是,窝棚里的煤油灯彻夜不熄。有人把图纸铺在铺着干草的地铺上,用石块压住四角,铅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与窗外的山风应和;有人用树枝在地上演练爆破的方位,画出的弧线被露水打湿,又赶紧用脚擦掉重画;有人把省下的粮票偷偷塞进病号的饭盒,粮票边角已经磨圆,却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暖的黄。
有次在档案馆里,我见过一张泛黄的考勤表,上面的字迹被雨水洇得模糊,却能看清"王大山"的名字后画着密密麻麻的红圈——那是他放弃休息的证明。表的背面,有人用铅笔描了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花盘里写着"1969年,一号车间投产"。笔触用力得几乎戳破纸页,像是要用这简单的图案,给艰苦的日子扎上一朵花。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浪漫:把对未来的期待,藏在最粗糙的日常里,让钢钎与岩石的碰撞声,都成了给明天的序曲。
时光的齿轮转得飞快。当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人工搬运,当智能控制系统替代了手绘图纸,当年建设者们畅想的"机器转起来",早已生长出更繁茂的枝叶。我曾在车间里见到一台退役的旧式冲床,铁锈爬满了机身,却依然能看出当年被工人用棉布擦得发亮的痕迹——在靠近操作台的地方,有块磨损得格外光滑的区域,那是无数双手握过的证明。旁边的智能机械臂正在精准作业,机械关节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嗡鸣,误差不超过0.01毫米,新旧两台设备并排站着,像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老的沉默如碑,新的灵动如蝶。
新一代的建设者们,手里的工具变成了平板电脑和编程器,延续着同样的执拗。工程师小李告诉我,为了让新生产线适应山地的地形,他们在电脑前熬了三个月。屏幕上跳动的三维模型里,藏着当年建设者们用脚步丈量的坡度数据——那些用粉笔写在岩壁上的数字,被一代代人抄录、整理,最终变成了精确的算法。"我爷爷就是当年扛铁轨的,"小李指着模型里的一段曲线,眼里闪着光,"他总说山是活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你看这段坡度,我们改了七遍,才终于找到既符合现代生产标准,又不破坏山体结构的方案,就像他当年说的,得跟山好好商量。"
山确实是活的。当年建设者们种下的松树,如今已长得参天,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根沿着厂房的地基蔓延,在地下织成一张密网,把钢筋混凝土与山岩连在了一起。春天时,厂区的樱花会沿着当年修的公路一路绽放,花瓣落在车间的窗台上,像给冰冷的机器系上了丝带;秋天,山枣熟透了,会有职工带着孩子去采摘,孩子们的笑声惊起群鸟,飞过覆盖着光伏板的山坡——那些蓝色的板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把当年建设者们仰望过的阳光,变成了源源不断的电力。
这或许是最动人的传承:坚硬的工业与柔软的自然,在时光里达成了和解。当年炸山开矿留下的痕迹,被改造成了地质公园,裸露的岩壁上挂着老照片,照片里的建设者们举着钢钎笑,如今的游客们举着手机拍,快门声与当年的号子声,在同一片山谷里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击掌。
站在山顶眺望,我忽然明白,三线建设从来不是一段封闭的历史,而是一条流动的河。当年的厂房变成了工业博物馆,机床的轰鸣声里,有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述钢钎与岩石的故事。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伸手触摸老式车床的齿轮,指尖划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凹槽——那是半个世纪前的铁屑留下的印记,如今成了最生动的教科书。
当年的窝棚遗址上,长出了生态农场。当年焐过沙子的土地,如今结出了饱满的果实。农场主是建设者的后代,他总爱在田埂上立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处曾焐化过三吨冻沙"。春天播种时,他会带着孩子们在这里松土,说:"当年爷爷们用体温焐化冻土,是为了让机器转起来;现在我们种下种子,是为了让日子甜起来。"
当年的盘山公路,成了网红打卡地。骑行者们沿着建设者们的足迹向上攀登,车轮碾过路面的声响,与当年的号子声奇妙地共振。有位满头白发的骑行者,每次经过当年的爆破点都会下车,对着岩壁深深鞠躬——他是小陈的儿子,带着父亲的遗愿来看看这片山。"我爸总说,当年爆破后的烟尘里,他好像看见了厂房的样子,"老人抚摸着被岁月磨平的岩壁,"现在我看见了,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有个周末,我在博物馆里遇见一群白发老人,他们对着一台老式车床指指点点,其中一位老太太的拐杖轻轻敲着机床的底座:"当年李大姐就在这旁边缝过手套,线脚比谁都密,说要让大家干活时手心不磨破。"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照进来,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流动,那些皱纹里,藏着山风的形状,藏着机油的味道,藏着对未来的笃定——就像当年他们在窝棚里,借着煤油灯的光,一笔一划写下的生产计划,每个字都带着要把日子过红火的劲儿。
临走时,我在留言簿上写下:所谓三线,是一代人把青春种进山里,而山,用半个世纪的时间,长出了新的春天。风从窗外吹进来,翻动着纸页,像是在回应1966年那个清晨的叩问。远处的厂房里,新一批零件正走下生产线,带着山的坚韧与光的明亮,走向更远的地方。
山风继续吹着,带着老辈的体温,也带着新一代的呼吸。我知道,这场关于三线的畅想,永远不会结束——就像山永远在生长,河永远在流淌,那些埋在山岩里的火种,终将在时光里,燃成更盛大的光。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设者们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禁让人想起飞夺泸定桥的十八勇士,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位曾经鼓励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少年的英雄形象——保尔·柯察金。保尔走上前线后,拖着羸弱的身躯,冒着严寒和生命危险,与大伙抢修铁路,只为让火车尽快开通,运回市民过冬急需的木材。靴子坏了,脚冻伤了,不能走路,加上浑身的伤残,他仍然义无反顾,拼着性命不下线。书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相互交织,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双眼模糊?祖国的建设,离不开这些英雄,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让老作家魏巍再一次书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的笔触一定会触摸到这些可爱的建设者们身上,让他们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郭岸,本名陈希瑞,山东省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平度市文联戏曲家协会副秘书长,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大地文学》《火花》《青岛文学》《短篇小说》《辽河》《广东作家》《木棉花》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小说散文1500余篇,创作出吕剧、微电影和电影剧本等网络文学作品500多万字。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