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启明星旅行社陈德林印象
青海 马学忠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川口镇南庄子村人陈德林先生从事旅游业久矣,其青海启明星国际旅行社民和分公司亦早已蜚声省内外,但在众多游客心中陈德林先生“憨厚、敦实,不苟言笑又体贴入微”(摘自读者留言)的形象始终未曾改变,有读者直接在《人不支持自己而落败》一文的评论中毫不忌讳地写道“旅行结束后,都给人一种得了便宜不敢说的‘窃喜’!”由此,笔者甚至从《人不支持自己而落败》一文的读者留言中觉察出了一丝陈德林先生不善言谈的味儿。
事实的确如此,陈德林先生“讷于言而敏于行”,只知埋头苦干,而不标榜自己,由此,好多外行人觉得陈德林先生文化水平不高,不是旅游科班出身,其从事旅游业没有宗旨和目标。
非也!这当然是极大的误会。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无不取决于当事人幸遇良机。这一点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外因”。但是,如果当事人本身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即“内因”),那么“外因”再好,也无济于事。
因此,如果陈德林先生因幸逢盛世而有了创业从事旅游业的机遇,是他取得成功的“外因”的话,那么,其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怀,及其深厚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底蕴,则是他取得成功的“内因”。这就是说,“外因”固然是成功者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假若没有“内因”为之作后盾,其“外因”肯定无济于事。

毫无疑问,此处,笔者所言的陈德林先生的“内因”中包含着其从事旅游业的宗旨和目标,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还包括市场细分。
那么,为何有人说陈德林先生从事旅游业没有自己的宗旨和目标呢?
原因在于族内好多一知半解者至今对回族同胞从事旅游业还认识不到位,说三道四。然而,熟读经典的陈德林先生早已深知旅游的重大意义,只不过为了不增加是非而不争论,亦不予解释而已。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脱去胸中尘浊
“有许多常道,已在你们之前逝去了;故你们当在大地上旅行,以观察否认真理者的结局是怎样的。”(3:137)
“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观察前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吗?”(12:109)
“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有心可以了解,或者有耳可以听闻吗?”(22:46)
“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以观察前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吗?前人比他们势力更大。”(35:44)
“他为你们而使大地平稳,你们应当在大地的各方行走……”(67:15)
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
这是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最佳注解。与其与人争论不休,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因为必先去旧,而后立新,但去旧何其艰难。
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
让获益匪浅的游客现身说法,才是破解去旧难题的最佳途径。
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陈德林先生从事旅游业的出发点纵然很纯很美,但其不在演讲者之岗位,谁信其演说呢?这也是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陈德林先生唯能做的,就是遵循古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教导,坚持“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欧阳修《朋党论》)之原则,循序渐进,以“憨厚、敦实,不苟言笑又体贴入微”应对不理解、不支持,缓慢负重前行,至于,陈德林先生的高洁心愿,以王昌龄的诗句作答: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25年7月31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