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深耕多年的教师,我每日往返于课堂与教案之间,常常陷入沉思:在这个标准化考试大行其道的时代,教育究竟该如何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大众教育学》之“课程大世界”中“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实践,宛如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个性化教育”的新大门——原来,课程并非只能是标准化的知识容器,它更应是滋养每个生命独特生长的生态系统。
一、以兴趣为锚:课程是个性的孵化器
书中呈现的“己本课程”实践令人耳目一新。从“治国课”的宏观思辨,到“荒野求生”的实践探索;从潍外学子演绎的“京剧唱腔”,到远志学子弹奏的“吉他弹唱”……这些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精心引导的课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与“成长模板”。当姜昊全身心沉浸于治国研究,勾雨晴醉心于化学实验时,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以兴趣为坐标,主动编织知识网络的探险家。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兴趣萌发的黄金时期。我时常观察到:课间十分钟里,有的学生痴迷于漫画创作,有的学生热衷于历史推演,然而在课堂的“统一节奏”中,他们却只能被迫沉默。《大众教育学》之“课程大世界”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教师应当转型为“兴趣勘探者”——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好奇(哪怕是“蚂蚁观察”“擦玻璃”这类看似“小众”的爱好),更要支持他们将“课间热爱”转化为“课堂探索”。因为每个兴趣里都潜藏着成长的密码,每个学生的“小世界”都值得被看见、被滋养。正如劳动课程实践所证明的,当教育实现“知行合一”时,最普通的劳动也能成为培养专注力与匠心的绝佳载体。
二、精神唤醒:课程是成长的能量场
左一冉对“文学鉴赏”的诠释——“感受、感觉、感情、感悟的统一”,邱成成和刘若彤用绘画追逐“设计师梦想”的故事,都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优质课程不仅是技能训练场,更是精神唤醒的能量场。当学生在“书法课”里感受笔墨韵律,在“诗词鉴赏课”里咀嚼情感,在“绘画课”里畅想未来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具体能力,更是“我能创造价值”的自信,以及“我要成为自己”的勇气。
书中反复强调的教育箴言“让不同的娃娃成为不同的娃娃,让所有的娃娃成为更好的娃娃”,为初中教师长期困惑的“个性与共性平衡”问题提供了完美答案。这让我想起天府小学“童声绘精彩”课程中,孩子们从“害怕开口”到“勇敢表达”的蜕变历程。正如“擦玻璃课”能培养专注与匠心,“蚂蚁观察课”能孕育探究精神——每个兴趣背后都有可生长的品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未被发现的天赋。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为这些“天赋种子”松土、浇水,静待它们从萌芽到成林。
三、角色重构:教师是成长的支持者
在《大众教育学》之“课程大世界”描绘的课程图景中,学生是绝对的主角,教师则转型为“成长支持者”:提供资源、搭建平台、鼓励试错。这对习惯了“备课→授课→批改”闭环的传统教师角色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启示——我们常常忘记,学生才是课程最鲜活的“设计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实现破局:
1. 深度倾听:定期开展“兴趣听证会”,借鉴“追随儿童视角”的方法,挖掘学生对动漫、电竞、非遗等领域的真实兴趣。
2. 平台搭建:在班级开设“微课程时间”,支持学生自主授课(如历史迷讲解“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思维,科技迷教授Python编程基础)。
3. 评价革新:摒弃“标准答案”思维,建立五维评价体系,珍视学生的“独特生长”——正如“模拟联合国”活动所证明的,一段生涩的演讲、一份稚嫩的外交提案,都可能蕴含着批判性思维的闪光。
当教师真正从“知识权威”转变为“成长伙伴”,课程才能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罗盘。正如《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所强调的,教育应当“以学科大观念为引领,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进连贯的大单元中”,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认知框架。
合上书页,孟国泰先生“课程大世界,人人是至宝”的韵律仍在心间回荡。在这个强调核心素养的时代,初中教育不必执着于“培养相同的优秀”,更应追求“支持不同的精彩”。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教师:以博比特所倡导的“课程即探险”的精神,眼里装着每个学生的“小宇宙”,心里守着教育的“大情怀”,让课程成为生命绽放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坚信——自己,就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天才!
作者:张佳丽(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张佳丽的这篇读后感,见解独到且深刻。作者以教师视角,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兴趣、精神、角色三个层面剖析《大众教育学》之“课程大世界》,阐述课程对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实例,如学生课程实践、评价革新等,生动展现课程新理念。语言流畅自然,逻辑清晰,为基础教育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思路,是一篇兼具实践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