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用威先生近照
为了天门文化事业
九旬老人不畏暑
文/吴大升

7月24日的中午,天门市的气温高达36度。室外温度则在40度以上。90岁的郑用威先生风尘仆仆地来到家里,怀里还抱着7大本装帧精良的《竟陵镇志》。说是完成了一件心头大事,专门来向我报喜的。
郑先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连忙打开风扇,为先生降温,并招呼老人坐到沙发上。老先生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对我说:“请您給我家里打个电话。我从早上就出门了,家里不知道我的行踪,不然,他们又着急的。”
我拿出手机,与郑老家人联系上了。将手机递給郑老,郑老向家里说明了情况。

看到郑老的书,又看看郑老的人,我十分为难。赞扬不是时候,批评也不应该。我还是委婉地告诉郑老,我说:“郑老,这个事是竟陵镇的事,现在是天门市的事。您来办这个事不太合适。您个人的养老金是有限的,不需要您花大几百元来印这套志书。再说,政府也不差这几个钱。《竟陵镇志》是我在竟陵工作期间,组织刘彩云、周治同、蔡光耀、张文英、彭怀仁、张士超、吴新城等先生花了近10年的时间编纂完成的,还有一部分同志短期参与,因单位工作很忙,没有到编纂完成就走了。无论是长期和短期编纂的同志,他们都是尽心尽力的。现在,这些人中有几个先生已离世,但他们是为编辑《竟陵镇志》作出了很大贡献的。1987年,天门撤县建市。竟陵也随之由镇改为街道办事处,从一级政府改为市政府的办事机构。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区划和人事也有较大调整。又因为资金欠缺,领导班子意见不统一等因素,而放弃了付梓成书,只油印了20套,作资料保存。分别給党委成员、政府镇长、副镇长、《竟陵镇志》编纂人员各一套。我保管的一套《竟陵镇志》十卷已于2015年6月6日捐赠給天门市图书馆永久收藏。同时我捐赠的还有《当代湖北工业》一套四卷(精装本)、《中共竟陵镇委组织史》(油印本)等书籍。我还花几百元购《左台吴氏大宗谱》两部,分别赠与天门市图书馆和程远斌先生。您如查找上述资料可尽管去。您为党操心、为政府操心,为人民办事,精神可佳,大家都会感谢您!但天气炎热,加之您90高龄,身体也不是太好,请您今后少干这样的事情。”
郑用威,1936年生,天门市卫生部门工作数年。退休后致力于抢救发掘天门的历史文化。他为了收集先祖、天门市著名历史名人、清代爱国官员郑子兆的有关资料,先后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陕西图书馆、汉中图书馆等单位联系,获取了清代同治皇帝实录、光绪朝硃批奏折、郑子兆拔贡考试卷、郑子兆诗词联等重要史料。用20多年精心整理,在有关文化人士的帮助下,于去年底编著完成《郑子兆——左宗棠幕僚》一书。今年的1月4日,在该书举行的首发式上。获得了天门市有关领导及专家学者们的普遍赞扬。
郑老在收集整理历史名人郑子兆资料的同时,还搜集了大量竟陵古镇的资料。这些资料已近遗忘或丢失,他觉得应该尽快抢救。否则这些资料将会失去,竟陵历史会有遗憾。于是,他千方百计找到80年代的《竟陵镇志》,到打印社打印、装帧。一套完整美观的《竟陵镇志》呈现在眼前。我当即与天门市图书馆馆长倪兵先生联系,并请图书馆将此资料收购。
郑用威老先生还告诉我:在余生还将整理一本竟陵镇的历史文化书籍,并请我指导。我建议他待天气凉快后,身体、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否则,不可以。
时间已过12点,我留郑老在家里吃个便餐。郑老说:家里还会等他。我赶快出门拦下一辆的士,并付款后郑老上了车。
2025年7月25日于芳草店
作 者 简 介
吴大升,字白丁,号墨石居主人,1947年生。中共党员,多年从事教育、宣传、文化等工作。撰写诗歌、散文、通讯千余篇,曾出版《白龙史话》《白龙兴语》《相约大西北》《绿林有约》《映日荷花》等书刊。现为世界吴氏宗亲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省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荆州市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2013年被授予“新时代艺术名家”称号,2014年入选《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家辞典》。
编辑:山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