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嗓门和老花镜
王玉河
清晨五点半,厨房的抽油烟机准时轰鸣起来,像一头温顺的铁兽在晨光里伸懒腰。我家的防盗门总在这时发出“咔嗒”轻响,是保姆张姐踩着露水回来,手里提着在早市上买的沉甸甸的菜,塑料袋摩擦的沙沙声比鸟鸣更早唤醒这个家。
母亲的卧室门虚掩着,九十岁的她,其实早就醒了,正坐在藤椅上摩挲着老花镜的金属边框。她耳背得厉害,却能精准分辨张姐的脚步声——那双厚底布鞋踩在地板上,总是带着一种踏实的钝响,像春雨落在青石板上。
“王阿姨,今儿熬小米粥,煮俩鸡蛋!”张姐的大嗓门撞在瓷砖墙上,弹回来能惊飞窗台上的麻雀。她身高近一米七,站在灶台前像棵挺拔的白杨树,系着的蓝布围裙总被撑得鼓鼓囊囊。母亲把耳朵凑过去些,嘴角抿出浅淡的笑意:“又买那贵价鸡蛋?”张姐正把茄子切成滚刀块,刀刃与案板碰撞出密集的哒哒声:“您忘啦?昨儿您血压185,得补补啦!还得加吃降压药!”
阳光爬上餐桌时,母亲的血压计已经在张姐手里闪着绿灯。她的大手包裹着母亲枯瘦的手腕,像捧着一片风干的秋叶。袖带充气时发出嘶嘶的声响,张姐屏息盯着表盘,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138,85!”她报数的声音突然放轻,尾音带着雀跃的上扬,像孩子做对了简单的口算题。母亲伸手去够茶几上的药盒,张姐已经把温水递过来,玻璃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刚好不烫嘴。
我在和母亲交流中得知,其实她起初是不喜欢张姐的。那些被喝空的水瓶总在墙角排成一排,像列队的士兵;盛饭的瓷碗永远堆得冒尖,米粒会从碗沿溜到桌布上;更让她念叨的是,张姐说话从不用晚辈的敬语,讨论电视剧时嗓门能掀翻屋顶。有一次,我周末回家,正好撞见母亲对着窗台上的绿萝叹气:“一顿吃仨馒头,年轻人都没这饭量。”话音未落,张姐端着洗好的葡萄从厨房出来,紫莹莹的果实上还挂着水珠:“王阿姨,吃葡萄吧!刚洗的,凉丝丝的!”母亲接过盘子的手顿了顿,葡萄的甜香混着张姐身上淡淡的肥皂味,像阵暖风吹散了眉间的褶皱。
母亲最爱散步。下午四点是母亲固定的散步时间。张姐总会从衣柜里翻出母亲那件藏青色风衣,衣领上的纽扣掉了两颗,是她前儿用同色线缝补过的,针脚歪歪扭扭像爬行的小蚂蚁。母亲拄着拐杖走在前面,脚步慢悠悠的,像风吹动的芦苇;张姐紧跟在侧后方半步远,双手背在身后,腰板挺得笔直,像株守护着芦苇的白杨。小区花园里的长椅上,总坐着几个晒太阳的老人,见了她们就迫不及待打招呼。张姐远远就扬起手:“李叔,今儿风大,您围巾围紧点!”母亲被那声“李叔”逗得直乐,拐杖头在地上点出笃笃的声响:“这闺女,比居委会大妈还操心。”
有一次,母亲半夜突然冠心病犯了,是张姐背着她下楼的。后来听邻居说,那天凌晨三点,单元楼里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张姐压抑的喘息:“您抓牢我,千万别松手!”她高大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像座移动的小山,稳稳托着怀里的老人。救护车呼啸而去时,张姐的布鞋后跟磨出了个小口子,露出里面雪白的棉线。
现在母亲的床头柜上,总摆着两个玻璃杯。矮胖的那个是张姐的,每天要续八遍水;瘦高的那个属于母亲,张姐会在里面放三颗枸杞,两颗红枣。傍晚时分,夕阳穿过纱帘,把两个杯子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对依偎着的剪影。
张姐洗碗时总爱哼豫剧,《花木兰》的唱段从厨房飘出来,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母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织着永远织不完的毛裤,银针穿梭的声音里,她会跟着节奏轻轻点头。有一次,张姐唱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母亲突然放下毛线活,指着电视屏幕笑:“她唱错词儿了!”张姐探出头来,围裙上沾着洗洁精的泡沫:“您听见啦?”母亲把耳朵转向她,眼睛亮得像藏着星光:“你嗓门大,我就听见啦。”
暮色漫进阳台时,张姐正给母亲捶背。她的手掌宽厚有力,落在母亲的肩胛骨上,像春雨浸润干裂的土地。母亲的白发在灯光下泛着银光,随着捶打的节奏轻轻晃动。“明儿想吃啥?”张姐的声音低了些,带着疲惫的沙哑。母亲闭上眼睛,嘴角弯成月牙:“你做的都行。”
每周张姐回家休息一天,她要早走坐六点多的公交车,临走前,她总要检查三遍煤气阀,把母亲的保温杯灌满温水。她的脚步声消失在楼道里后,母亲会悄悄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那道高大的身影融进夜色。月光落在老太太的银丝上,她对着空荡的楼道轻声说:“你慢走!注意安全啊!”
其实母亲知道,张姐的大嗓门里藏着最细致的温柔。就像那些被切得粗细均匀的土豆丝,那些总在固定时间响起的血压计提示音,那些悄悄补好的衣扣——它们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成了这个家里最安稳的刻度,丈量着九十岁的晨光与暮色,也丈量着一份不掺假的情意。
现在窗台上的绿萝又抽出新叶,墙角的空水瓶依旧排得整整齐齐。母亲的听力越来越差了,但是每当张姐的大嗓门在屋里响起,她总会第一时间抬起头,眼里盛着的笑意,比阳光还要明亮。
张姐三十多岁,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她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结婚后,有了女儿,离婚了。她又把孙女带大。现在人老了,又出来打工。
母亲晚年有张姐照顾、陪伴,她身体健康,生活快乐,我们也放心。
2014年11月23日在山东省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作者王玉河(左)与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交流文学。
作者简介:王玉河,作家,诗人。山东济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在《诗刊》《齐鲁晚报》《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出版诗集《我心中的歌》,散文合集《岁月如画》等,编著《青年作家作品精选》等9部,诗集荣获济南文学奖等40多次,入选书籍50余篇,传略收入《中国时代文艺家名典》等多部辞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