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今年是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现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50周年。经过50年的发展,陕西如今已建成覆盖全省20.56万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体化”环境智慧监测网络,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立体推进。陕西建成813个多类型大气监测站点,构筑起“地面站点抓细节、卫星遥感瞰全局、移动监测补盲区、预报模拟看未来”的立体监测预报矩阵;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自动监测站共同构成“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基础点、背景点和风险监控点共712个点位构成“陕西土壤监测网”;试点建设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噪声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对120个村庄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陕西成功获批8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三大生态屏障”监测能力实现突破。陕西基于环境DNA靶向监测技术,在秦岭区域开展朱鹮、秦岭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精准监测;建设陕西秦岭站、陕西巴山站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汉江、丹江等流域建成6个重金属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风险实时预警,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在黄河流域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状况评估,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应急监测能力持续提升。陕西先后配备9套移动应急监测平台,组建2支常备应急监测队伍,核辐射应急车、走航质谱车、无人机等一批先进应急装备陆续列装;连续多年组织水环境污染、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提升防范化解环境风险能力,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以科技创新重塑监测业态。陕西推进臭氧精准预报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提升新污染物监测能力,持续推进碳监测试点;开展特色实验室评选,组建省生态环境监测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联合科研单位研发监测设备仪器。
“‘十四五’以来,全省226个省控空气质量站点开展了市级交叉运维,投入2.7亿元保障工作经费,数据传输率和有效率均保持在99.00%以上。”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门入企宣讲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实现技术帮扶常态化,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