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雷晓燕
编辑:杨建松
记得那还是1957年元月,刚从湖里归来的父亲一把拉过我说:“如今都是‘秀才’(小学生)了,来,给你一个宝!”
灯光下我果然看见了一枚闪光的银片,圆圆的,上面有个“2”;刚一接过就闻到一股熟悉的鱼腥:“这是么东西?”
“钱。”
母亲也看了过来:“国家出‘角(guō)子’了?”
“如今叫‘分子’。”
“啊。”
“好腥。”
“冇得鱼腥,哪来钱银?”父亲脱口而出。
几十年后我才知道父亲的“脱口而出”,原来是今人乐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谚。
江夏有且多渔谚一点也不奇怪,相反,没有才叫人费解,那是因为自古以来这里的先民大多务渔,即使绵延了几世的传统农家,也一定有子弟每年花上几个月于水上劳碌,往渔里寻生。正因为长期和鱼虾打交道,所以时间一长那些常在耳边晃悠的谚语就会从双唇之间蹦出,什么“挨边赶鱼,见浑(鱼花)下罩”,“种田看三夏,打渔靠头冬”“坡上两个人,湖里一条心”,八一渔业队党支部书记汪贵元也曾告诉我说:“船头吵架,船尾说话”,即使夫妻也不能在船上赌气的,因为“一寸水,一寸鱼”;“弄鱼看水性,渔事看业事”……
我一生都不会渔,但却知道一点渔谚,那是长年在湖边行走之故,听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譬如“麻罩多摇摇,强过纺棉条。”
麻罩是一种能在两到三尺的水深处捕鱼的简易工具,使用时挂网从上而下扣住游鱼,然后松开大拇指,下纲就会迅速沉降,起鱼时随着网衣被拉出水面,下纲便慢慢缩小包围圈,迫使鱼儿落入褶边形成的临时网衣而被锥杀或捞起。专家说,麻罩是一极为古老的渔具,历史最短也有3000年,因为它的捕捞规模小、作业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还能轮作,所以特别适合农渔两务的先民使用。
江夏多湖村,境内多浅湖,即使像梁子,西凉、斧头、鲁湖、汤逊这样的大湖,只要进入枯水期,能供麻罩作业的地方有的是,所以金口、法泗、山坡、保福、纸坊等地大大小小湖村从不缺少麻罩高手,每年农历十月冬播之后,村里那些能站上芦棚船的中青年,好多都两人一组,抬船扛罩,欣然下湖。在县衙水监发出号令后,就闻铜锣一阵齐鸣、鞭炮几处猛爆,再后就是旌旗招展,万船齐发……开湖了!
在五个月的放捕中各湖都有大小划子,或撒或罩、或鹰或钩、或拖或篓、或围或刁,水响鱼跃、万众欢腾,这样的日捕夜息,辛苦一场后的收入往往胜于几家主妇在农闲时起早摸黑的精纺细织,所以才有了这“强过纺棉条”之说。这个“纺棉条”即纺棉线、织土布,乃是元代后期遍布于江夏乡村里巷中的主打副业。
然而,船上的日子极为艰难的,尤其遭遇雨雪之时,主司桨罩的两人只能蜷缩在狭小的芦棚下,而且一缩就是几天,做点饭都极为困难,我就不止一次地听伯父说“一天一餐,米汤加盐下饭”,“一年湖风老十年人”……父亲的话里少了一些酸楚却多出一点豪迈:“人若怕雨雪,金银会变铁!”
天晴了,风也起来了,这时空船出湖总是有些飘的。为了防止翻船,渔家就会在后仓放上一块稍重的压舱石。江夏惯用的压舱石很特别,多数人喜欢用带木担的上层石磨,所以有条渔谚说:“石磨压船,劈波镇澜”;所以,江夏渔民每年六月六那天,在别家都忙着晒族谱时他们却要去礼神拜磨。
湖上作业哪里最好?渔谚会说:“毛子喜水底,宦头游草边。”毛子也叫“鲤壳毛”,是江夏先民对鲤鱼的昵称。学者们以为这源于道教“鲤鱼跃龙门”之典,故鲤鱼常被用作喜庆场合的福禧象征,并被江夏土著亲切地称为“毛子”;要知道,至今江夏还有把惹人疼爱的婴儿称作“毛毛”的习俗。首县先民对鲫鲤两鱼是特有感情的,可能是它们都披有金色,且形体极美之故,所以常分称它们为“吉壳”和“鲤壳”。“壳”字繁体为“殼”,其造字的本义为“打击乐器共鸣箱外部的包裹皮革”。显然与古代的礼器相关,难怪后人视其为高雅、吉祥、喜庆的代表。这句谚语言后半截中的“宦头”是草鱼,也叫鲩鱼。为什么把鲩鱼说成“宦头”?据说是人们很少看见它怀子,就以为它是鱼中太监,不会产卵,所以才给它取了这样一个绰号;有的人干脆说它叫“混鱼”,道其后代是混的别家仔鱼。我活了七十几年,的确没见过鲩鱼子,但父亲曾告诉我,鲩鱼其实是产卵的,只是不多且不常见而已。
除了上述,还有许多渔谚,譬如:
小鱼急得跳,大鱼逼来了;
水里鳑鲏多,冇得大鱼躲;
财鱼打窝,不容它鱼;
日头碰西山,大小忙吃钩;
放钩莫上边,下网需看天;
大滩网放稍,小滩网下腰。
涨水的网,退水的钩;
撒网打廻水;
西风响,蟹脚痒;
鲤龟成双,毛花(鱼)排队;
春分多鳊鲤,秋分多青毛(花鱼)多。
冬眠睡泥床,清明找食忙,春选肥水汊,夏找浅水窝。
……
“三月三、蛇出洞,藕出簪”之后,兼职渔民就要回归主业了,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犁耙水响,打田备秧”的迫求,更是江河湖港护生的需要。“护生”就是今天的“禁渔”。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有“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以成鱼鳖之长”之训,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不要提斧进山砍伐,要让草木自然生长,夏季三个月不应到江河、湖泽去捕捞,要让鱼鳖好好发育。这是因为头一年的成材已经割了,春天的材秧需要长大;头一年的成鱼已经捕走了,留下的鱼秧需要发育。先民也曾留下过古谚说“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它强掉了鱼不到一尺长不要捕捞,猪不到一年不能宰杀。可见,先民们一直都在强调了保护幼鱼幼畜幼兽的重要性,避免过早捞捕破坏了自然和谐。江夏自古就是文脉昌盛之邑,不仅继承了控捕节捞的优良传统,还产生了不少个性盎然的地方渔谚,譬如:
“七长八横”,意思是说小鱼七月长长,八月长肥;
“鱼长三暑”。(鱼在暑期三个月长得最快)
“为人不做绝情事,登船不撒绝户网”……
今天,江夏河湖港汊早就有了河长、湖长,许多地方不仅把渔一禁就是十年,就连护渔抓偷也成了常态,所以也催生了不少“禁”“查”谚语,譬如:“不打三春鸟,禁吃四月鱼”;“无鱼才需禁,有鱼才有捕”;“禁渔以恒,鱼虾繁生”……这些新时代的渔谚,的的确确折射出了楚天首县的渔谚在赓良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