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孟国泰先生《大众教育学•人学篇》,“教育学即人学”的论断如一道强光穿透迷雾,直指教育内核。当教育从“知识传递”的表层回归“生命培育”的本质,那些被标准化考试掩盖的生命特质、在分数排名中失声的个体成长,终于在人文关怀的聚光灯下显露出本真模样。
一、教育图景的立体重构:从单向灌输到生命共鸣
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始终系于“人”的觉醒。从“教育学,即人学;教育学,学教育”到“自己学,学自己”的递进逻辑中,教育被解构为对个体成长的立体观照:它不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温暖的“人”的互动——向家人学情感联结,在晨昏定省中领悟爱的滋养;向名人学精神风骨,于历史长河中汲取人格力量;向教师学育人智慧,在三尺讲台前参透教育真谛;向学生学纯粹本真,于童言稚语间重拾生命初心;向同仁学协作共进,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活力。
这种层层递进的“学”,勾勒出教育的动态图谱:教育是人与人的相遇,是灵魂对灵魂的唤醒。当教师俯身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当学生反向启发师者的教学思维,教育便突破了年龄与身份的壁垒,每个个体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智慧的传递者;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创造的主体。这种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对话,终将汇聚成推动文明进步的浪潮。
二、教育场域的无限延展:打破围墙的生活课堂
“人人都是教育学,个个都是好老师”的理念,解构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垄断。教育并非专属校园的特权,生活场景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课堂:街头善意的搀扶教会孩子共情与责任,职场前辈的经验分享传递着专业精神,祖辈口述的家史传承让文化基因在代际间流淌。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则是最鲜活的教育现场——每个参与者都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存在证明价值。
这种去中心化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摒弃“教育高高在上”的傲慢,以开放心态捕捉日常中的教育契机。当社区志愿者用耐心引导特殊儿童迈出第一步,当工匠师傅在操作台前示范“匠心”的真谛,当家庭晚餐的对话成为公民教育的课堂,教育便回归了其最本真的状态: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自然的浸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滋养。
三、教育本质的终极回归:点亮生命的永恒之光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审视,“人学”教育观实则是对教育初心的皈依。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杏坛讲学,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街头对话,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实践从来都发生在生活现场。当现代技术将教育异化为数据竞赛时,“人学”理念恰似一剂清醒良药,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标准件,而是培育完整的人;不是填充知识容器,而是点燃生命火种。
这种教育哲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论的革新,更是价值观的重塑。它要求教育者以谦卑之心看待每个生命,用发现之眼捕捉成长契机,以共情之力搭建心灵桥梁。当校园里的梧桐树成为自然教育的课堂,当毕业典礼演变为生命价值的集体反思,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教”到“育”的质变——不是塑造社会需要的工具,而是成就本应绽放的生命。
愿我们以“人学”为舟,在教育的长河中载着对人的尊重与培育,驶向更美好的彼岸。让每个生命都因教育而获得滋养,让每颗心灵都因对话而绽放光芒,最终使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人生、温暖社会的永恒之光。
作者:史晓华(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此文以孟国泰《大众教育学》的“人学理念”为核心,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指出教育本质在于生命的互动与觉醒。作者通过“向家人学情感联结”“向学生学纯粹本真”等层递式观察,生动诠释了“人人皆师,处处课堂”的立体教育观。既突显了孟国泰“尊重差异,开发潜能”的人学精髓,又融入马克思哲学对社会性的辩证思考,兼具理论深度与人文温度,值得一读!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