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别让指尖的“善意”变成谣言的“推手”——评农村老人微信群转发不实信息现象
作者:张忠信
当智能手机成为农村老人的“新拐杖”,微信群便成了他们触摸世界的“窗口”。可总有一些身影,在指尖轻触间,将未经核实的涉政、军事信息一键转发,让“关心”变成“误传”,让“提醒”沦为“谣言”。这种现象,看似是数字时代的小插曲,实则折射出信息浪潮中不容忽视的认知鸿沟与引导盲区。 老年人对涉政、军事信息的热衷,藏着时代刻下的集体记忆。他们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亲历过国家发展的风雨历程,对“家国大事”的关注度天然高于年轻一代。微信群里的一句“紧急通知”、一张模糊图片,往往能戳中他们对“稳定”“安全”的敏感神经。于是,“怕家人吃亏”的善意、“显消息灵通”的微妙心理交织在一起,让转发成了不假思索的选择。可他们未必知道,那些刻意拼凑的“内幕”、煽动情绪的“解读”,早已偏离事实轨道——所谓“某政策突变”可能是三年前的旧闻拼接,所谓“某军事动态”或许是影视片段的移花接木。
更值得警惕的是,农村熟人社会的信任链条,让谣言有了“温床”。在由亲友、乡邻构成的微信群里,信息传播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带着“张大爷说的”“李婶证实了”的人情背书。当“权威”来自隔壁村的“知情人”,当“证据”是群里热传的截图,理性判断便容易让位于情感信任。久而久之,不实信息像蒲公英种子,在一个个“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聊里落地生根,扭曲着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干扰着对社会现实的判断。
有人将此归咎于老年人“固执”“跟不上时代”,这显然失之偏颇。当年轻人熟练地用“关键词搜索”验证信息时,农村老人可能连“国家网信办官网”都找不到;当我们嘲讽“标题党”的拙劣时,他们或许正被“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道德绑架裹挟。数字鸿沟从来不是单维度的技术差距,更是信息素养、媒介认知的代际断层。
破解困局,不能只靠“群里禁言”的简单粗暴,更需多维度的“精准滴灌”。社区不妨开设“智能手机防骗课”,用方言土语讲清“官方消息看哪里”“可疑链接点不得”;子女与其抱怨“别乱转发”,不如手把手教父母关注“人民日报”“国防部发布”等权威账号;平台算法也该多些“老年关怀”,对涉政、军事类信息设置“权威来源提示”,让弹窗里的提醒比谣言更醒目。
指尖的转发键,一头连着老人的善意,一头系着网络的清朗。当我们真正理解他们对家国的朴素情感,用耐心架起认知的桥梁,那些在微信群里流动的,才会是温暖的牵挂,而非失真的谣言。毕竟,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不掉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尊重与关怀的社会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