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守望
铁十三师 任智慧
读钟佩君写的《千里祭父寄哀思》一文有感: 2025年3月19日,当冯俏彬带着家乡的泥土与灶台水,在越南奠边府烈士陵园跪在父亲冯永豪墓前时,五十七载的思念与等待,终于在这一刻化作了滚烫的泪水。这篇记述烈士之女跨国寻亲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深处的记忆闸门,让我们在硝烟与和平的交织中,读懂了两代人用生命书写的家国情怀。

1968年的越南战场,美军的轰炸声撕裂了丛林的静谧。30多岁的冯永豪作为高射机枪连指导员,在战火的硝烟中倒下时,小女儿冯俏彬还在襁褓中。岁月在孤儿寡母的生活里刻下艰难的印记,却也淬炼出坚韧的品格。冯俏彬从寒门走出,终成知名财政学家,她在公共产品理论、应急财政等领域的建树,恰是对父亲精神的另一种延续——父亲用枪守护家国,她用笔杆服务国家。这种跨越战场与书桌的传承,让“铁二代”的称谓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最令人动容的,是冯俏彬在癌症晚期的抉择。当“赴越扫墓”成为她“心愿清单”的首位,当大剂量镇痛药也无法完全压制疼痛时,这个瘦弱的女子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完成了一场穿越生死的奔赴。在父亲墓前,她捧出的不仅是家乡的水土,更是一个女儿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呼唤。“如果你遇见我们,或许认不出模样,但你从未从我们心里消失”,朴实的话语里,藏着多少个日夜的思念?那些关于菠萝弹的童年记忆,那些部队叔叔的慰问身影,早已和父亲的形象一起,刻进了她的生命基因。
冯俏彬的祭文里,有对父亲的歉疚——“只见过我一面”;有对岁月的释然——“不必保佑我们,你已付出太多”;更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注解——“你的名字镌刻在烈士花名册上,胜过无谓的活着”。这番话道破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不朽,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是否在时代的星河中留下过光芒。冯永豪用30多年的生命换来了战争中的片刻安宁,冯俏彬则用57载人生证明,烈士的血脉里永远流淌着奋进的力量。

文中那个细节尤其戳中人心:冯俏彬将家乡冯家坪的泥土撒在父亲坟头,让异乡的忠魂能嗅到故土的芬芳。这把泥土,是连接生死的纽带,是穿越国界的乡愁。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有人追逐名利场的浮华,有人计较眼前的得失,而冯氏姐妹却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告诉我们:有些情感,比钻石更坚硬;有些约定,比生命更长久。
更令人扼腕的是,这场迟到的祭拜竟成诀别。从3月19日圆梦到7月12日辞世,短短一百多天,命运用最残酷的方式,让父女在天堂重逢。当八宝山殡仪馆的党旗覆盖在她遗体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财政学家的落幕,更是一个时代对坚守者的致敬。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公墓,与父亲的名字在历史中遥遥相望,这种精神的共鸣,早已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掩卷沉思,冯俏彬的故事撕开了历史的一角: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有1100多名像冯永豪这样的烈士长眠异乡,他们的背后,是无数个等待的家庭,无数段被时光掩埋的思念。这些“冯永豪们”或许没能见证子女长大,没能看到国家富强,但正是他们的牺牲,为后来者铺就了和平的道路。冯俏彬用一生的奋斗与最后的奔赴告诉我们:铭记,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思念最久的延续。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冯俏彬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浮躁与健忘。当我们为明星绯闻刷屏时,是否还记得那些在异国他乡守护过我们的人?当我们抱怨生活不易时,是否想过有人用生命换来了我们抱怨的资格?冯俏彬带着癌症的剧痛完成千里祭拜,与其说是一场仪式,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救赎——她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更唤醒了我们对英雄的敬畏。

冯永豪牺牲时,或许从未想过女儿会成为著名学者;冯俏彬年少时,也未必料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与父亲“重逢”。但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那些看似断裂的轨迹,终将在精神的维度上交汇。当冯俏彬在学术领域为国家建言献策时,她延续的正是父亲那代人“为国奉献”的初心;当她在墓前念出“祖国在茁壮生长”时,父女俩的目光,早已在同一个方向相遇。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正好。让我突然明白,所谓的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冯永豪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守,是冯俏彬在病床上对父亲的惦念,是千万个普通人在岁月里对信念的执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活在民族的血脉里;思念从未消散,只要信念不灭,跨越时空的守望就永远有意义。
这世间最动人的,莫过于“未完成”的遗憾与“已实现”的圆满交织。冯俏彬带着遗憾离去,却用一生的重量完成了对父亲的承诺。而我们,站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唯有将这份感动化作前行的力量,才能让更多“冯永豪们”的牺牲有意义,让更多“冯俏彬们”的坚守不孤单。冯永豪烈士与冯俏彬教授,父女两代人,一个为国捐躯,一个鞠躬尽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生命的长度,而在精神的厚度;真正的祭奠,不在形式的繁复,而在血脉中从未冷却的赤诚。这或许就是这篇文章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懂得,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任智慧、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曾从事过新闻记者、区县党政机关部门领导。现任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副秘书长、重庆艺扬教育咨询中心主任、重庆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作有《思维创造财富》《思维与决策效果》《思维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案例》。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300余篇。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讲课百余场次。
槛外人 2025-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