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探索,始终是一场关于“境”的追寻与超越。从具象到意象,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心灵深处对世界认知与表达的升华。本次“境非境——从具象到意象的艺术跨越”展览,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作品,展现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揭示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构建的独特“境域”。
具象艺术以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描绘为基础,通过精确的线条、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与生活的具体形态。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与生动。然而,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当艺术家们开始探寻更深层次的表达时,意象便悄然浮现。意象艺术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抽象、变形、象征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
从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场关于“境”的转变。具象艺术所营造的是一个“可见”的世界,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具体场景;而意象艺术则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不可见”的精神领域,这里的“境”更为深远和广阔。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试图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融合。这种跨越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本次展览汇聚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现了从具象到意象的多样化探索。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独特的“境域”,等待着观众的深入体验与感悟。在这里,观众将看到艺术家们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灵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实。这是一场关于艺术“境”的对话,也是一次心灵与灵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对艺术跨越的描述,也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与重构,而“境”的探索将永远是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的无限可能,体会到艺术跨越所带来的精神震撼与心灵启迪。
刘一骏题【境非境】
先后由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彩墨龙技法》《神仙御龙技法》及海外出版《龙道》《中国图腾》等七本与龙纹相关书籍。书画瓷作品多次在专业大展中获奖。并被数百家企业,私人,博物馆收藏。
潜龙墨骨:刘一骏艺术中的龙魂重塑与文明传承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刘一骏(本名刘贵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以龙为魂,以墨为骨,在彩墨绘画、陶瓷、书法三大领域构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龙文化圣殿。作为中国龙纹技艺非遗传承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他的创作既是对五千年龙图腾的虔诚叩问,亦是对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转译。
一、彩墨龙图:泼写之间的神性觉醒
龙本无形,刘一骏却赋予其血肉。在国画领域,龙题材因“不可见不可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鲜有画家深耕。刘一骏却以二十年如一日之功,探索出一套“先天自然与主观人为结合”的创作体系:先以泼彩泼墨定乾坤,再以精工细笔塑神魂。其彩墨龙图打破传统程式,墨色交融间云涛翻涌,金鳞破雾而出,龙睛如电,既存商周青铜纹样的狞厉之气,又具现代水墨的抽象张力。
这种创新源于他对材料的深度掌控。清华美院韩墨现代彩墨高研班的进修经历,使其技法兼具学院派的严谨与实验性:泼彩的混沌天成与工笔的精密控制形成辩证统一。在《彩墨龙技法》《神仙御龙技法》等七部专著中,他系统解构了龙爪、龙须、火焰纹等元素的现代表现语言,将神话符号转化为可传承的视觉语法。其作品网络浏览量累计上亿次,每年“二月二”全民转发“龙抬头”的盛景中,他的龙图已成为当代龙图腾的视觉代言。
二、陶瓷龙艺:烈火淬炼的文明载体
刘一骏的艺术疆域不止于纸墨。在景德镇,他以“景漂”身份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将龙魂熔铸于陶瓷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其陶瓷创作有三大突破:
形制革新:突破传统器型限制,创作高两米的大型龙瓷百余件,其中6对龙瓶被选赠新华社等国家机构,彰显大国气象;
工艺融合:青花釉里红与泼彩技法结合,在《黑龙传说》(8米×4米陶瓷壁画)中,龙身随釉色流动若隐若现,诠释“白釉青花一火成,可参造化先天妙”的哲学;
公共性拓展:龙瓷从私人收藏走向公共空间,在黑龙江依安陶瓷博物馆、齐齐哈尔鹤乡龙瓷馆等地标建筑中,成为民众触摸龙文化的媒介。
尤为珍贵的是,他将“书画瓷三位一体”理念植入创作。瓷胎为纸、钴料为墨,以书法笔意勾勒龙脊,山水意境烘托龙势,使陶瓷从工艺升华为综合性艺术表达。
三、书道与理念:龙脉贯通的精神原乡
刘一骏的艺术理念扎根于对龙文化的学术深耕。他提出“龙非图腾,而是文明基因”,在《中华龙之历史演变》《我们为什么是龙的传人》等文中剖析龙纹从巫术符号到民族精神象征的演变逻辑。这种思考外化为三款自创书法字体:《一骏炎黄图腾体》取甲骨文骨力,《一骏山石水墨体》融山水皴法,《一骏虎头啸体》纳金石之气,入选云字库更见证其对汉字基因的龙脉再造。
表:刘一骏艺术创作三大维度及代表成就
四、龙道无疆:传统基因的当代表达
刘一骏拒绝将龙符号化。在他看来,龙的精神内核是“变化与包容”——这恰是其艺术理念的镜像:
时空维度:线描《百龙图》手稿梳理从红山玉猪龙到明清团龙的形态流变,而陶瓷壁画中的龙却喷薄着赛博时代的视觉冲击力;
文化维度:他为央视《喜上加喜》栏目创作的《龙凤呈祥》,将民俗喜庆注入高古气韵,证明传统符号可承载当代情感;
技术维度:从清华美院高研班的学术训练,到社交媒体亿级传播,他让龙文化在精英与大众间自由游弋。
正如其斋号“铁笔一龙”所示——铁笔刻录文明基因,一龙贯通古今气脉。在甲辰龙年(2024年)的祥瑞之光中,刘一骏的千幅龙图早已超越视觉审美,成为激活民族记忆的精神符码。
结语,观刘一骏之龙,非观形也,乃观气也。
墨彩泼洒间,五千年文明的血脉在瓷胎、宣纸、云字库中奔涌不息。这位“龙文化志愿者”以躬身实践的姿态证明:传统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而在当代人创造性的血脉贲张处。当那条桀骜的黑龙从依安博物馆的釉色中腾空而起时,我们终将懂得——所谓“龙的传人”,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文明再造。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