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用毛笔抄写《论语》,在《阳货》篇读到孔子与子路的这段对话时,笔尖悬在纸上顿了顿——孔子问:"仲由啊!你听说过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美德(六言),若不能以学问涵养,便会生出六种偏蔽吗?" 子路答:"未曾听过。" 孔子便说:"坐下,我讲给你听。" 随后细细道来六言六蔽的道理。
子路,字仲由,又字季路,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以政事见长,性格直率勇敢、忠诚守信。孔子深知这位弟子的长处与短处,这番话正是针对他的性情而发,语重心长。
蘸墨续写时,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两千多年前的教诲,更像穿越时空的提醒。一笔一画间,仿佛能触到古人对“学”与“行”的辩证思考,这或许就是经典历久弥新的力量吧。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德,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它代表着善良、慈悲与博爱。然而,若仅有仁德之心,却不通过学习来深化认知、明辨是非,这份善良便可能沦为愚昧。就像在生活中,有人出于一片好心,轻易相信他人的求助,却因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不懂得辨别骗局,最终不仅让自己的善意被践踏,还可能纵容了不良行为。学习,是将模糊的善意转化为理性善良的桥梁。通过学习,我们能知晓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运用仁德,既能温暖他人,又不会被表象蒙蔽,让仁爱之举既饱含温度,又充满智慧。善心能点亮心灯,慧心才能使心灯长明。
而追求智慧的过程,同样离不开学习的锚点,正如孔子所言——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追求智慧本是人类的崇高目标,对知识的渴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如果只沉溺于对智慧的空想,而不脚踏实地学习积累,便会如无根之木,行为放荡不羁。古往今来,不乏自命不凡、夸夸其谈之辈,他们高谈阔论各种高深理论,却从未深入钻研知识体系,不了解理论背后的逻辑与实践应用。最终,这些人不过是在思维的虚空中飘荡,看似见解独到,实则空洞无物。只有持续学习,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将零散的见解系统化,将模糊的认知清晰化,才能让智慧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指引人生的明灯。学习,是智慧从虚幻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
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同样需要学习来校准方向,否则便可能陷入“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的困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然而,过度的诚信若缺乏学习的辅助,就可能走向极端,反而伤害到身边的人。比如,有人因盲目相信所谓“熟人”的承诺,在不了解法律风险和商业规则的情况下,贸然签订合同、提供担保,最终导致自己和家人陷入债务困境。这并非诚信本身的过错,而是缺乏学习带来的恶果。学习能让我们明白诚信的边界与前提,懂得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恰当地坚守诚信,避免因“愚信”而酿成悲剧。它让诚信不再是莽撞的付出,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珍贵品质。
与诚信的“有界”相似,直率的品性也需通过学习来打磨分寸,正如“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直率本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代表着真诚与坦荡。但如果不通过学习来修炼表达的方式和把握说话的分寸,直率易流于急切刺人,伤人于无形。生活中,常常有人以“我这人直来直去”为借口,在不了解事情全貌、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情况下,口无遮拦地说出一些伤害他人自尊的话。学习语言的艺术、人际交往的技巧,能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用恰当的语言传递真诚的态度。如此,直率才能成为增进人际关系的桥梁,而非制造矛盾的利刃。学习,赋予直率以温柔的力量。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勇敢这一品质时,同样能发现学习的重要性——“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敢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无畏精神,是推动个人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但缺乏学习的勇敢,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可能会引发混乱。历史上,那些仅凭匹夫之勇而发动的鲁莽战争,因领导者不懂得战略战术、不了解民心所向,往往给社会带来动荡和灾难。在现代社会,也有一些人盲目追求刺激和冒险,不学习法律法规,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学习,能让勇敢有章可循。通过学习,我们知晓勇敢的方向和边界,明白何时该挺身而出,何时需静待时机,让勇敢成为战胜困难、维护正义的力量。


最后,刚强的品性若脱离学习的涵养,也会走向偏执——“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刚强本是可贵的品质,它让人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支撑。但倘若不通过学习来涵养心性、磨砺意志,这份刚强就可能变质:从坚定变成狂妄自大,从刚强沦为刚愎,就像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有人因这份失了分寸的“刚”,拒绝倾听异见,用情绪替代思考,在社交媒体筑起偏执的高墙——这正是‘其蔽也狂’的数字时代写照。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人:取得一点成绩便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既不学习他人经验,也不反思自身不足,听不进任何意见建议,最终在自负中迷失方向,走向失败。可见,学习是对刚强性格的必要打磨。它让我们在知识的浸润中保持谦逊,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清自身局限,从而将那份外露的刚强,转化为内敛而坚定的力量。
孔子的"六言六蔽",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性中的种种弱点与不足,也为我们指明了修身养性的道路。品德与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好的品德是人生的底色,而学习则是画笔,只有以学习为支撑,才能让品德在人生的画卷上勾勒出绚丽而准确的线条。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信息爆炸带来认知的碎片化,道德困境层出不穷——当道德判断被简化为站队表态,当情感宣泄取代理性思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铭记这些古训:任何品德都需要智慧的指引,否则美德本身会成为缺陷的源头。
当算法豢养认知偏食,当流量解构价值坐标,当情绪替代理性思考,孔子"六言六蔽"的警钟尤为震耳——美德若脱离学问的滋养,仁德将异化为无原则的自我感动,就会蜕变为键盘侠的虚无暴戾。唯有持"学"为火炬:在历史智慧中借光(明辨),于实践磨砺中淬火(笃行),借批判反思修枝(自省),方能使仁知信直勇刚六德,真正成长为支撑人格苍穹的梁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