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塞鸿秋·农叹】
文/崔建国
种粮辛苦年连岁,收成换米钱如碎。
一仁贵种四十费,千斛新谷价难兑。
资财似虎狼,农户空垂泪,人间多少曾平泪?

这首《塞鸿秋·农叹》以传统散曲形式揭示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困境,结合中国化工集团2016年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的背景,可作如下分析:
高价种子困境
诗中"一仁贵种四十费"直指转基因种子价格高昂问题。先正达作为全球农化巨头,其专利种子技术确实存在单价高、需每年购买的特点。中国农科院虽未直接参与收购,但该交易客观上加速了国外高价种子技术在国内的推广。
农民经济压力
"收成换米钱如碎"、"千斛新谷价难兑"反映了农民面对高价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倒挂的困境。先正达的种子技术虽能提高单产,但配套农药、化肥等成本大幅增加,导致"资财似虎狼"的利润挤压现象。
技术垄断争议
"不能留种"点出转基因种子专利保护的弊端。先正达等跨国企业通过技术壁垒限制农民留种,需每年购买新种。这种商业模式虽符合国际惯例,却加剧了农民对种子公司的依赖。
政策与市场矛盾
中国收购先正达本意是通过技术引进保障粮食安全,但实际执行中暴露出本土化适配不足、农民承受力有限等问题。诗中"人间多少曾平泪"的诘问,揭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
该作品以传统文学形式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矛盾进行了艺术化呈现,其反映的问题与先正达收购案引发的转基因技术垄断、农民权益保障等社会讨论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