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大鼎诗酒会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如期而至。
诗酒会前夕,厦门遭遇六十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雨。雨后初霁,天空澄澈如洗,大鼎诗酒会如约走进厦门翔安蔡浦村。
大鼎诗酒会是由大鼎先生发起,以诗词文化为纽带,推动诗词回归大众生活的半公益式文化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此次举办地蔡浦村,地处厦门翔安区马巷镇,距市中心约三十多公里。若非自驾,需从市区辗转公交与地铁,即便到了蔡浦站,仍要步行十几分钟方能抵达,确有些偏远。
与前几期栖身宾馆酒楼不同,这一次,诗酒会将“舞台”搬进了烟火气十足的乡镇——从“阳春白雪”俯身至“下里巴人”,从精致厅堂步入蒸腾着生活气息的乡村,更添了几分“文化下乡”的暖意。
刚入蔡浦村,醇厚的闽南乡土风情便扑面而来。村口巍峨的大牌坊,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土记忆。蔡浦原名“菜圃”,是厦门远近闻名的蔬菜种子基地,更令人心生敬意的是,这里藏着一段与民俗相关的珍贵过往——相传为中秋博饼的起源地。

今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乡村”文化盛宴在此启幕,让诗词回归大众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酒会现场设在蔡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礼堂,周边处处浸润着闽南的烟火与古韵。这座礼堂既有宗祠般的庄重,又含着邻里间的热络,一踏进来,仿佛闯进了闽南人代代相传的生活长卷。
下午三点后,来自厦门岛内外的“诗迷”“鼎迷”陆续到达。礼堂内,“自古乡村多诗篇,而今旷野再举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容淡定好人家”,“农家仲夏夜,诗酒好入眠”的条幅高悬,字句间满是乡土的朴拙与诗意,将热烈的氛围拉得满满当当。
本届盛会由厦门翔安区蔡浦社区牵头,乡贤洪川伟先生全额赞助。相较前几期,规模更大、热闹更甚——三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闽南特色的戏台被装扮得红彤彤、暖融融,恍若置身热闹的节日庆典。
夕阳余晖渐染天际,备受瞩目的第四届大鼎诗酒会正式拉开帷幕。

洪川伟先生健步走上戏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大鼎诗酒会以诗词为纽带,引领人们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非常有意义。诗酒会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深受观众喜爱,他本人作为诗词爱好者,将不遗余力、一如既往地支持大鼎诗酒会,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大鼎诗酒会成为厦门特色的“文化名片”。
谈及诗词与乡土的交融,洪总坦言:“我们要让诗词融进日常生活,接上时代的地气,让这千年文脉‘活’起来、‘火’起来!”
最后,他还诚恳表示:“感谢大鼎诗酒会走进蔡浦,带来这场丰富的文化盛宴;也感谢各位嘉宾远道而来——乡下条件简陋,若有招待不周,还望海涵。”话音未落,满堂掌声如潮,那是诗友们向这位无私奉献的乡贤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本届诗酒会的内容,比往次更添热闹与新意。除了传统的诗歌朗诵,孩童们的倒立行走表演灵动活泼,惹得满场喝彩;女歌唱家思思的独唱婉转悠扬,将人带入音符编织的秘境;书法表演更是挥洒自如,墨汁在宣纸上游走间,遒劲的诗句已然成型,看得人眼界大开、连声叫好。
大鼎为这场诗朗诵早已做足准备——他将一首首诗词打印在A4纸正反两面,分发给在场每个人。当他开口吟诵时,纸上的诗句仿佛骤然苏醒: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旷达、辛弃疾的悲壮,不同诗人的风骨性情,都借着他的吟诵活了过来。

退休老干部陈联新也欣然加入这场诗的盛宴。他眼中闪烁着矍铄的光,一开口便豪情满怀,为现场听众吟诵起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他的嗓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依旧洪亮如钟,领着众人重温那段艰苦卓绝却信念如钢的岁月。他的声音里裹着的磅礴气势与滚烫的革命豪情,像一股暖流撞进每个人心里,听得人热血沸腾,连呼吸都跟着他的节奏变得厚重起来——这哪里是朗诵,分明是一位老党员在用最赤诚的方式,诉说着心底对那段历史的敬畏与深情。
随后,陈老为大家表演了“手杖舞”。他手中的手杖随欢快的音乐上下翻飞,时而如飞鸟冲天,时而似弯弓射箭,灵动中透着矍铄风骨。
跟随音乐节奏,大鼎为陈老的表演配上《龟虽寿》的吟诵——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吟诵与表演相映成趣,一静一动间尽是妙不可言的默契,众人纷纷举起手机,将这精彩瞬间定格成永恒。
著名书法家游鸿增在众人瞩目中走上舞台,他身姿洒脱,目光自信,一支笔、一方纸、一砚墨,他要为大鼎诗酒会送上专属祝福。
只见他刚劲有力的笔触在宣纸上肆意游走,片刻间,一幅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便跃然纸上,笔力与墨韵交织出的独特气韵,令在场观者无不屏息折服。
诗酒会有声有色,精彩纷呈,你可曾听过用闽南方言朗诵古诗词?听过闽南话与普通话的交织吟诵吗?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用它朗诵古诗,那滋味才叫绝!

当大鼎浑厚的男中音与张靖女士温润的闽南语在舞台相遇,一场普通话与闽南话交织的《游子吟》“二重唱”朗诵,便如一幅晕染着乡愁与温情的画卷徐徐展开,瞬间让全场屏息凝神。
“慈母手中线”——大鼎的普通话带着沉稳的磁性,每一句都透着细腻的叙事感,仿佛能看见灯下母亲执线的剪影在时光里摇曳。
“游子身上衣”——张靖的女声柔婉流转,裹着乡音特有的亲昵,像阿母在耳畔低低叮咛,穿越时空的闽南古音瞬间带你回到唐朝。
“临行密密缝”——大鼎声线缓缓铺陈,似能窥见灯下慈母缝衣的剪影,那藏在针脚里的牵挂触手可及。
“意恐迟迟归”——张靖的闽南语裹着特有的温婉韵脚,把母亲怕儿迟归的焦灼藏在软糯腔调里,听得人心头发暖。
两人的声音时而错落呼应,瞬间攫住全场目光;又总在最妙处交织——大鼎念到“谁言寸草心”时,声音里带着几分对母爱的叩问,张靖便用“啥人讲寸草心”接腔,闽南语的婉转与普通话的厚重碰撞出奇妙火花,仿佛跨越语言界限,把天下母亲的牵挂都揉进了这一问里。

普通话的直白共情与闽南语的乡韵绵长互为表里,这哪里是简单的朗诵?分明是两种语言、两种声线的共舞,普通话的普世共鸣与闽南语的乡土温情相互映衬,雄厚与委婉的声线彼此成就。
千年前孟郊笔下的母爱,经两人“双语”深情演绎,听得人眼里泛起潮意,却又忍不住为这别出心裁的演绎拍案——原来经典还能这样读,这样动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既觉新鲜,又倍感暖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诗词培育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涵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经典诗词孕育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任何人而言,读诗都是补充能量最好的方式。
如何把古典诗词从传统宝库里“请出来”、融入日常生活,让今天的中国人真正热爱它?大鼎诗酒会已然做了有益的尝试。
以传统文化赋能当下,让诗词重归大众视野,带着这份初心,相信大鼎诗酒会定能在传承与创新中越走越远,让诗词之花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